解释:採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比喻乐於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原文出处: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智、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是行也,郑伯将会晋师,门於许东门,大获焉。声伯如莒,逆也。
字词释义:
侵:{动}攻打
从:{动}听从
善:{形}正确的,好的
恺悌:{形}顺从兄长,义为和乐平易
遐:通“何”
作人:培养人才
典故: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禦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公元前585年,郑国不敌楚国的进攻,求救於晋国。晋国将领栾书奉命前去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
后栾书又奉命去攻打蔡国,蔡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国只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率军救蔡。晋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準备率兵攻打援蔡的楚军。这时,栾书的部下智莊子、范文子、韩献子阻止说:此次与楚军交战,胜了也不光荣,败了则会令人羞耻,於是建议收兵回国。栾书採纳了他们的建议。
军中有人对此持异议,认为辅佐栾书的有十一个人,只有智莊子等三人主张收兵,而主战的人佔多数,因此应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栾书回答:“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多数。智莊子他们是贤人,他们的正确意见便能代表多数人的想法。”於是,他下令退兵回国。
过了两年,栾书率兵攻下了蔡国后,又想去攻打楚国。智莊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具体情况后,又建议栾书暂时不要攻打楚国,而去攻沈国。栾书又一次採纳了他们的建议。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时人便以从善如流称讚栾书,说:“栾书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而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