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解决问题,只会令问题越发严重。
出处:
1)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2)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战国策.魏策》
字词释义:
薪:{名}柴草
事:{动}侍奉
尽:烧完
典故:
战国时代,魏国经常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佔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士兵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换取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纵横家(诸子百家之一,多为谋士),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慾望。”
说到这裏,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着柴草救火吗?”
儘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於被秦国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