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苏轼借咏月抒发自己的失意与豁达之情。
宋代大文豪苏轼(1037-1101)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誉为古今最好的中秋词。我喜欢朗诵吟唱这篇作品,而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延安窰洞宾馆过中秋节,那天夜晚举头望月,高声吟诵的情景,至今还萦绕于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的诗、词、散文都有成就,亦擅书法和绘画,影响深远。宋仁宗(赵祯,1010-1063)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1039-1112)同举进士,神宗(赵顼,1048-1085)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官;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宋哲宗(赵煦,1077-1100)即位,回朝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定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又因“讥谤前朝”,贬谪至惠州、儋州。徽宗(赵佶,1082-1135)时获大赦北还,第二年病死常州,终年六十四岁。
《水调歌头》,属于词牌的名称,相传隋炀帝(杨广,569-618)开汴河时曾製《水调》,到唐代,有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农历丙辰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他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但到了密州,地理上的距离虽然缩短,但兄弟仍是无缘相会,面对中秋圆月,欢饮大醉后的落寞,自然兴起怀人之思。究其实,却是一种对官场失意和宦途险恶体验的昇华与总结。
借咏月抒发内心矛盾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借咏月抒发内心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首二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用了李白(701-762)《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意思,像是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开始。凡发出问题,有不知而问的,也有明知故问的。接下的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并无就前问作答,相反进一步设疑,“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使疑问愈趋深邃,益发令人思考。他的问题得不到回应,因而产生“我欲乘风归去”的冲动,想探个究竟。李白被贺知章(约659-约744)称为“谪仙人”,苏轼于此有自比之意;从他的想像中,既有神仙之感,当然能御风回归天上,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如意事,迫使他幻想摆脱人世,飞往琼楼玉宇过那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然而,他害怕天上“琼楼玉宇”尽管美好,可是“高处不胜寒”,不适合人居,倒不如在人间起舞,自弄清影。就这样,他营造了一种似人间而又非人间的意境,和一种既醉欲醒、徘徊于现实与理想的感觉,既矛盾,而又统一。这不单揭示出本身的心路历程,也是他面对肃杀的政治氛围,而能在失意中表现出人所不能的豁达。
词的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悲欢离合。前三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看似写月,实是写月下徘徊良久的无眠之人。“转”、“低”、“照”,三个动词精确地描绘明月的移动过程。“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以质问的口气,抒发佳节思亲的心情。然而,他毕竟是旷达的,能于痛苦的思念中自我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是自我解脱之词,也抚慰着千古以来离人的心。结尾两句,更是给人以希望的祝福,“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表现出他已将对弟弟的爱和祝福,提高到对人生、对世人的爱和祝福。这种博大的精神境界,自然产生极大的魅力,感人肺腑,扣人心弦。
中秋词自东坡后尽废
全词以咏月贯穿始终,把描写、抒情、议论串联成有机的整体。上片由向往月宫、超尘出世起,以留恋人间结;下片由忧离怨别起,以宽解离别结。整首词设景清丽雄阔,结构严谨而跌宕有致,上、下片各用了一个“月”字,但描写、抒情、议论无不因“月”而展开,而且下笔遒劲,境界开阔,于豪迈放旷之外,别有空灵飘逸的神韵。胡仔(1110-1170)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馀词尽废。”胡仔的评语已有八百多年,咏中秋的作品依然以东坡的《水调歌头》最为家传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