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读经典˙学名句/细读《爱莲说》 品味作者高尚情操

2021-10-26 04:27: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周敦颐(1017-1073)的《爱莲说》是一篇文字清新,思想深刻的哲理小品,在中小学的课程中常列作教材。据南宋度正(1167-?)《濂溪先生年谱》记载,此文于嘉祐八年(1063)五月所作,开始时是刻在石上的。

  许多人弄不清“荷花”和“莲花”,其实两者是一样的。《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意思是说荷花就是芙渠,它的茎称作“茄”,叶称作“蕸”,根称作“蔤”,花称作“菡萏”,果实称作“莲”,根称作“藕”,种子称作“的”,种子的中心称作“薏”。因此,荷花,即芙渠,而称莲花,是以其果实的部分借代全株。《爱莲说》原文不长,仅一百一十九字: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淨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莲花的比喻义,分评“菊”、“牡丹”和“莲”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朱熹仰慕 和诗颂赞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与弟子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等,力继孔孟之圣学。他教导二程兄弟“学以至圣人”,还设计了“孔颜乐处”的一种生活意境作为补充,让二程子自行寻找。究竟孔子(前551-前479)、颜渊(前521-前481)的乐处,及要寻找的乐处是什么?其实就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保持一以贯之的精神愉悦以及造就这种愉悦的原因。

  这里,周敦颐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度赞美莲花,意思是说,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浊;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艳。莲花生于沼泽、湖泊、池塘中,婷婷玉立,迎骄阳而不惧,出污秽而不染,“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句),给人以清淨高雅之感;及至秋天以后,百卉凋零,“荷尽而无擎雨盖”(苏轼《赠刘景文》句),它仍有一派风霜露骨,莲蓬带着莲子埋于秋水,为来年的重生带来希望。读者细细参悟,也许就是一种“乐处”。

  《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是最早写荷花的文学作品,诗人以荷花比喻女性之美,与蒲草并提,象征男女之间的爱情。周敦颐也借莲花自喻,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难怪大儒朱熹(1130-1200)仰慕周敦颐,喜爱《爱莲说》,并作有《爱莲诗》:“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丈是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见《晦庵集》)一说一诗,足垂千秋,令人激赏。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粤语正音推广协会主席 招祥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