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读经典˙学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重要性

2021-11-09 04:29: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论语》一书,是研究儒家最精粹最可靠的典籍,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之间的谈论而被孔子直接或间接听到的话。当时各弟子各有纪录,在孔子离世后,孔门弟子将纪录的竹简,“辑而论纂”(见班固﹝32-92﹞《汉书.艺文志》)而成。

  《论语》共二十篇,每篇分若干章,共15919字。第一篇〈学而〉的第一章便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门弟子将这句排在全书之首,不可能没有深意。

  这里重点分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效也。“效”的本义是拿着器械训示教喻,引申为效法、模仿。作为学生,向老师学,向古圣贤学,效法他们如何吸取知识,模仿他们怎样修身立德,从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学”,在古代跟现代的内涵有差异,它是包括“学知识”和“学做人”的,朱熹(1130-1200)说“学之一字,实兼致知力行而言”,便是这个意思。

  两种解说 并行不悖

  “时习”,王肃(195-256)说是“以时诵习”,朱熹指“学而又时时习之”,二人对“时”的解释有不同,王肃意指“在适当、一定的时候”,朱熹意指“时时、经常”。“习”,《说文》解作“数飞也”,指雀鸟学飞而不断展翅,引申为“温习”、“实习”、“演习”的意思。依王肃的说法,好比《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小孩成长,开始时先学爬、再学步行,再学跑步,断不能“未学行而先学跑的”;又如学写旧诗,便须先从格律平仄入手,由古体而近体,由五言而七言,当今很多写作旧诗的人,便因入门躐等,反足窒碍进步。依朱熹的说法,我们在课堂上学得的,时间一久,便会遗忘,所以为求达至深层记忆,便须反复温习,以求熟、求巧。知识道理,属理论层面的,必然要“知而后行”,从“行”中印证“知”的真确,进而向他人演示、示范。同时,避免忘记所学,经常反复沉潜,温故知新。后儒解释“时习”,多在王说和朱说上诠释、发挥以至相互诘难,殊不知两说在不同层次上皆可并行不悖的。

  能不忘记所学,更能将所学实践,这种由不知而知,由不能而能的过程,自然使学者产生成功感而促使持续地发愤努力,其中乐趣便悠然产生了。“不亦说乎?”“说”,音义跟“悦”字相同,悦怿、快乐的意思。孔子以反问的语气说“不也快乐吗”,表示“真是快乐”的意思。

  孔子毕生“学不厌,教不倦”,注重修养,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弟子的要求也在一个“学”字。颜渊(前521-前481)按照孔子的教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切实地“克己复礼”,虽然生活艰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其他人都难以忍受,颜渊却能够“不改其乐”,这便是“学而时习,不亦乐乎”的最佳例证了。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粤语正音推广协会主席 招祥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