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作者借曲中渔父,厌恶名利、蔑视官场,过其归隐生活的态度,实质是表现自己身为知识分子受压,济世无门,胸中块垒未消之叹。
上两期向读者推介了关汉卿的两篇作品,这里再推介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朴(1226-1306以后)的一篇作品《沉醉东风.渔父词》。
蒙古侵金 与父母离散
白朴,祖籍隩州(今山西曲沃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故或谓真定人。父白华(生卒年不详),为金朝枢密院判官,与元好问(1190-1257)有通家之谊。白朴七岁时遭壬辰(1232)蒙古侵金之难,与父离散,他的母亲更为蒙古军掠夺;赖元好问的提携,避难山东,寓居聊城。
元、白两家的情谊远从唐代元稹(779-831)、白居易(772-846)时建立,世代以来投合无间。元好问待白朴如亲生儿子,而白朴亲承教诲,向学勤奋,因此养成深厚的文学根柢。
金亡后,白朴绝意仕途,力辞征辟,放浪形骸。他善于词曲,以清丽见长,经常寄托故国之思,感慨甚深。著有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等十六种及词集《天籁集》。散曲今存小令三十七首、套数四支,风格高华婉丽,与关汉卿(生卒年不详)、马致远(1255-1321)、郑光祖(1264-?)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沉醉东风》,属曲调的名称。曲调,类似今日的歌谱。由于调的名种只是具有音律上的意义,与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因此作者便在调名之下另加题目。“渔父词”,顾名思义,是吟咏渔夫生活的歌词,始于唐代张志和(730?-810?)的五首《渔父》词。渔父泛舟江湖,垂钓捕鱼,逍遥自在,自古以来就常被视为顺适自然,悠閒超脱的隐者形象的代表。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这首曲表现出的是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作者借写渔夫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乐趣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渔父”的形象,既流露这种隐逸思想和与世无争的高尚品格,也是愤世嫉俗的集中表现。
曲词首二句写渔父的生活环境。“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对仗工丽,写景如画,“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并列四个词组,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宏阔、优美的秋江图。这景色固然是美丽的,但其间却透露出一种萧条寂寞的气氛。
三、四句“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写人,写的却不是主人翁渔父,而先从他的朋友着笔。作者仍用对句,一则说明渔父的生活并不孤单,也衬托出他的志趣高洁。“刎颈交”,谓同生共死,愿以性命相许的朋友。语出司马迁(前145?-?)《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忘机友”,指泯除机诈之心的朋友,典出《列子.黄帝》,说一个喜爱鸥鸟的人,他一到海上,鸥鸟就飞到他身边来;后来他产生了捉几只鸥鸟给他父亲来玩的想法,从此鸥鸟就远远地离开了他。后人就以“鸥鸟忘机”来表现纯真不存机诈的友谊。曲的主人翁,虽然没有生死相许的朋友,但却有毫无机诈之心,真率相待的朋友。
第五句“点秋江白鹭沙鸥”,总结前文。“秋江”二字回应首两句,“白鹭”、“沙鸥”回应三、四句。读者不禁会问,渔父的“忘机友”是否真有其人,还是眼前的鸥鸟?李白的《江上吟》,写有“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陆龟蒙(?-881)的《酬裘美夏首病愈见招》也写有“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是人是物,也许由读者自悟了。值得一提,作者下一“点”字,使境界全出,整个秋景,便由于这一个字,化静为动了。
有了前五句的铺垫,作者运用“卒章显志”的方法,在末两句终于把主人翁推出场:“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傲煞人间万户侯”,指非常鄙视那些达官贵人。“傲”,小看、轻蔑的意思。“煞”,表程度的副词,包含“极其”的意思。“万户侯”,古代贵族的封邑以户口计算,汉时分封诸侯,大者食邑万户,称万户侯;此泛指达官贵人。“烟波钓叟”,唐代张志和(732-774)自称“烟波钓徒”,后隐居江湖,作者在这里引用,借指在浩淼的烟波上钓鱼的老翁。这位不识字的渔父,厌恶名利、蔑视官场,过其归隐的生活。作者通过渔父的形象描绘,实质是表现自己的思想。
抒发自身遗民之“隐”
细味本曲中渔父之“隐”,其实就是遗民之“隐”。在蒙古铁骑统治下,知识分子备受压抑,济世无门,因而胸中块垒未消,矛盾郁闷。渔父那种厌恶名利、蔑视官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对淡泊宁静的向往的高洁情怀,隐藏着极为深沉的郁愤与不平。
总言之,本曲语言清丽,音韵和谐,意境开阔,抒怀用鸥鸟忘机的典故,含蓄蕴借。结尾点题,骨气凛然。不愧为元曲精品。蒋一葵(明人,生卒年不详)《尧山堂外纪》说本曲“有味而佳”,读者低声吟诵,慢慢咀嚼,自然有所感,有所得。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粤语正音推广协会主席 招祥麒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