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母亲节的前一天,亚洲电视某编导打电话给我,请我到电视台指导几位艺员,在母亲节的特备节目内小组朗诵与母亲相关的诗歌。
歌颂母爱的诗歌,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孟郊(751-814)的《游子吟》。我用了个多小时讲授、指导、练习;我问编导,是否表演时要在镜头后以卡纸提示,以防忘记。编导说,艺员都是专业的,不用。离开电视台时,最当红的艺员刘志荣还老远地送我到闸口。刘于2008年离世,一念及此,心里仍有些触动。
孟郊是唐代的大诗人,一生贫困潦倒,仕途失意,直到四十六岁才考上进士;五十岁时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结束长年漂泊流离的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游子吟》诗题下自註“迎母溧上作”,诗人过去饱尝了世态炎凉之苦,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五言古体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六句三十字。开首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写母子相依的骨肉感情。诗人用“线”和“衣”两样极寻常之物将“慈母”和“游子”连系起来。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母亲为儿子赶制衣服的动作和心理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的“密密缝”就是恐怕儿子“迟迟归”。儿子远游,母亲以“缝”代替“别”,以“缝”守候“归”,将难以表达的爱都缝进衣衫里,那种无言的付出与深层的爱,读者只须慢慢咀嚼,自然深有同感。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实写母亲的动作,虚写母亲的心理。所谓“实”,是儿子亲眼看到母亲默默而细心地缝衣服;所谓“虚”,母亲的“意恐迟迟归”,纯然是诗人想像出来的。“实”与“虚”并不对立,而是基于母亲的具体行动,而推想出她心底里的所思所想。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捨白描而运用比兴,以自己作为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比作“寸草”,将母亲给予自己的养育深恩比作温暖大地的三春阳光。对于如春天阳光般和暖亲切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孝心又怎能报答于万一?诗人在“寸草心”和“三春晖”的对比中,暗含着无以报答母亲的愧疚。然而,我们应该理解,作为儿子,一旦感到对母亲无以报答的愧疚之时,往后的时光,便会更加关爱母亲而尽心孝顺了。
我曾于讲堂上问过不同届别的学生,六句中最受触动的是哪两句?有选第一、二句的,有选第三、四句的,而最多的是选最后五、六句。确实,《游子吟》的末两句委婉多风,表现出孝子的心声,言尽而意不尽,较之《诗经.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更多了一份柔性的情感。千秋而下,其感发力极强,人子读之,爱慕即油然而出。我曾写过一首《母亲节感赋》的诗,也是受到《游子吟》所影响的:
尚想慈母线。温暖游子衣。孟氏诗传久。吟哦遍小儿。
小儿日夜长。慈爱无已时。瞻彼水云间。流光讵可遗。
桑榆日影昃。垂老体力衰。饮啖怯肥饫。百病尤见欺。
人生难再少。安命乃成疑。养亲凭勉力。行孝在所施。
无为百岁后。忧伤不自持。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粤语正音推广协会主席 招祥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