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右图:范仲淹只靠滕子京送来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就写出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江南有“三大名楼”,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汉族古建筑是“岳阳楼”。
《岳阳楼记》名满天下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前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君山可眺望,旁有风光迤逦的洞庭湖畔相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称。岳阳楼主楼有三层,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其特点是建筑采用纯木结构,全楼樑、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不用一钉一胶却严密扣合,浑然一体。精湛的工艺让岳阳楼稳若泰山。
1988年,“岳阳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岳阳楼”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这一切都离不开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最初的用心力的“文宣”。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名满天下;《岳阳楼记》又因岳阳楼名扬四海,并且被收录在内地和香港的中学教材中,是内地必读必背的古文之一,也是香港DSE中文科文言文十二篇范文之一。
《岳阳楼记》的背景是北宋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公元991年─公元1047年)因御史中丞王拱辰不断上奏参劾而被贬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一带),抵达巴陵那一带后,勤政为民,重修防洪水堤及岳阳楼。因个人经历中有大起大落,但在岳阳楼之景观里却“宠辱皆忘”,自感美景可以抚慰文人骚客,提升修为之境界;滕子京清正廉洁,政绩斐然,却背上莫须有的贪污罪名,遂邀好友范仲淹写文以记之,为其正名。
范仲淹竟无到访岳阳楼
范仲淹当时在河南邓州担任知州,此文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公元1046年10月17日),所以据研究推测,范仲淹那时并未亲自到访岳阳楼,但是为何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却如此传神,读者读罢仿佛置身其中?原来,滕子京先请画家画了一副《洞庭晚秋图》,然后在邀请范仲淹写文的时候一并送去。说白了,就是看图写作。而范仲淹则不负好友所托,凭借想像力,借助胸中丘壑,神游岳阳楼,笔走风云,从空间切入描写洞庭湖壮阔气势──“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又从不同时间段:雨天“霪雨霏霏”、晴天“春和景明”抒发心情,用情景交融之笔法抒政治之理想和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观景不局限于景,“览物之情”得以昇华。文情并茂加上广阔胸怀、远大抱负,令《岳阳楼记》万古流芳。
现如今,岳阳楼内悬挂有《岳阳楼记》雕屏两幅。景点还曾开展活动:背诵《岳阳楼记》,可免费领取景区门票一张。估计范仲淹自己也想不到,自己的神游之作,让岳阳楼名声大振,文章流芳百世,千年后又可兑现游景区门票。
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 何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