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轻时读龚自珍(1792-1841)的《己亥杂诗》,三百一十五首七言绝句,字数加起来不到九千字,可一口气读完。起初时我读的是没有注释的版本,看不明白的只好跳过,但已觉得内里蕴藏别开生面的思想,丰富的想像,瑰丽的语言,其中有变化诡异的色彩,也有真率自然、清新淡宕的风致;既有浩荡磅礴、力挟风雷的气势,也有哀感顽艳、蕩气回肠的情韵。确实令我产生异样的感觉。
困厄下僚 弃官南归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是清代中后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幼受到外祖父段玉裁(1735-1815)的教导,“以经说字,以字说经”,奠定厚实的朴学基础。道光元年(1821),开始入仕。其间获《公羊》学大师刘逢禄(1776-1829)指导,学问益进。道光九年(1829),参加第六次会试,始中进士,时年三十八岁。龚氏在京二十年间,困厄下僚,于道光十九年(1839)四十八岁时,愤然弃官南归,后出任丹阳云阳书院及杭州紫阳书院讲席。道光二十一年(1841)秋天,他写信给驻防上海的江苏巡抚梁章钜(1775-1849),要求参加对抗英国侵略的行动,可惜在数日后,暴死丹阳。
《己亥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的四月,龚自珍自北京辞官南归,到腊月完成这一组诗。诗中反映出他异常广阔的生活面,和复杂的思想情感,既透视当时的社会面貌,也是了解他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材料。这里介绍其中第五首和第一百二十五首。
第五首写辞官出都,但壮心未已。诗曰: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出任京官二十年,力主改革,抨击时政,因才高性傲,“口不择言,动与世迕”,难免忤其长官、触怒群公。在现实的冷遇和顽固派的排挤下,最终愤然辞官。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三日的傍晚,诗人不携眷属随从,独僱两车,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在离京的路途上,诗人回想仕途蹭蹬,岁月蹉跎,那种失落和孤独感,自然涌上心头。感念到从此远别朝廷及京中同年、挚友,可能再会无期,诗人产生的,不是一般的离愁别绪,而是不能自已的“浩荡离愁”。加上西斜的“白日”,给苍茫的大地笼上一层淒清的色调,令人更觉孤苦难耐。
诗人驾着马车赶路,他挥动马鞭,向东一指,远远的广渠门外,便是天涯海角了。唐代刘禹锡(772-842)《和令狐相公别牡丹》诗云:“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那种天涯路远的感觉,已非客观的空间距离,而受主观的落寞影响。作为锐意改革的思想家,情绪可低落于一时,理想和抱负却始终不变。就在那花事已过,众芳摇落之际,地上的落花,使诗人兴起激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在诗人眼中,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推动新生命的力量。这两句诗,体现诗人对理想的固执,更是和泪立誓:虽然要离开最有可能实现改革理想的京城,但绝不甘于沉沦,愿以他种方式,继续为国家民族,作出不懈的努力。
情以景托 融情入理
简短的四句诗,首句情以景托,次句即事抒情,三、四句更融情入理,表现积极进取的基督担荷精神,论者许为第一流作品,实不过誉。
第一百二十五首诗人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词万数,道士乞撰青词。”青词,就是道教写在青藤纸上向神灵祷告的词;诗人借着写青词的机会,将郁积于胸的愤慨,喷薄而出,道出他渴望风雷,热爱人才,要求变革的强烈愿望。诗曰: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人先从赞美风神、雷神开始,说出当时天下九州“万马齐喑”、令人窒息的年代,终究是极其可悲的,必须依靠风神、雷神的威势,才能打破这死气沉沉的局面。诗人更认为,变革的力量源于人才,于是,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呼号,劝谏老天爷重新振作,打破旧有的传统,“不拘一格降人才”。案诗人的自注,“天公”,是指掌管天庭事务的“玉皇”,但事实上,诗人“能近取譬”,希望朝廷破格起用人才,只有这样,朝野噤声的腐朽现实,才有改变的希望。
所以,本诗其实是一首为民族呼号的政治诗,写来层次分明,寓意深刻,四句二十八字,诗境壮阔而富波澜,气势磅礴而浑厚。反复吟咏,实有百年同一慨之感。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教育局中小学中国语文课程专责委员会(加强中国文学及文化)主席招祥麒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