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警方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上半年,被捕的青少年罪犯为1245人。盗窃、暴力引致他人伤亡、刑事毁坏、诈骗、赌博及与黑社会、性、互联网和毒品相关的罪行,是青少年较常见的犯罪行为问题。究竟构成青少年犯罪的主因是什么?为什么社会特别紧张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呢?
性格冲动犯暴力罪行 辍学少年被黑帮招揽
青少年的犯罪诱因可归纳为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四个范畴。个人方面,性格冲动易怒、不爱受管束的年轻人,较易因别人的挑衅或纯粹为发洩不满而触犯伤人及刑毁等暴力罪行;家庭方面,无论是管教过严抑或疏于管教而导致与家人关系欠佳,都能促使年轻人倾向从朋辈得到认同及关爱,若误交损友便很容易共同参与犯法行为。学校方面,若青少年跟不上学习进度,或因行为问题被标签成滋事分子,便较易倾向用违反校规的方法寻找自我,进入社会后便很容易跟非法分子为伍。社会方面,辍学青少年较易被黑社会招揽,参与殴斗贩毒活动,误以为自己获得重用,并沉迷于铤而走险获得金钱而不自知。青少年若长期暴露在这些高危因素而得不到适切的疏导及支援,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不能自拔。
视青少年为未来栋梁 警司警诫须出于自愿
相对于其他年龄组别,社会对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尤其重视。青少年一向被视为未来的社会栋梁,若他们在未接班前便因犯法留下案底,甚至锒铛入狱,又如何继承社会资产呢?此外,青少年犯罪大多折射了他们成长的家庭、就读的学校及身处的社会存在着根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故此联合国也强调预防青少年犯罪有助处理整个社区的罪案问题。有见及此,社会上都倾向给予年轻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警司警诫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在警司警诫计划下,一名警司或以上职级的警务人员,可向一名介乎10岁至未满18岁的青少年罪犯,作出警诫后而不提出起诉。在接受警诫后,涉案青少年仍需接受警方监管,为期两年或直至涉案青少年年满18岁为止。接受警诫的青少年必须自愿及明确承认所犯罪行,而且涉及个案也不能太过严重。
教育局将“守法”加入其中一个首要培育学生的正面价值观和态度,足以证明奉公守法应从小开始建立。“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不少学生或许抱怨校规过于繁琐,对学校的处分不以为意,但其实校规不但有助维持校内秩序,更背负着培养学生“守法”的使命。相对于简约的校规,踏入社会后的法律显然更为复杂,要小心为上才能避免误堕法网。各位同学在求学阶段真的要认真培养“守法”这个好习惯,以免将来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嗟叹。
香港未来教育协会评论部总监 王伟杰
思考问题:
1. 除了文章所述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因素促使青少年犯罪?(提示:可从青少年抱着侥幸心态、误以为在虚拟世界不用负刑责及法治意识薄弱等因素考虑)
2. 你认为有什么具体方法能有效防止青少年犯罪?(提示:可从加强法治教育、建立正面人生观及增进朋辈支援等方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