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门海峡位于香港新界清水湾半岛往南对开、香港岛小西湾之东,大庙湾(又称北佛堂)与东龙洲(又称南佛堂或南堂岛)之间。海峡北岸有佛堂门天后庙,俗称大庙,主奉天后马祖,是香港最著名及最古老之天后庙,始建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该庙为三开间单进式建筑,大殿供奉天后娘娘神位,右偏殿则有一座铜锺及龙床。该庙曾分别于道光20年(1840年)、光绪3年(1877年)、1062年及2009年重修,现已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并由华人庙宇委员会负责管理。
南宋摩崖石刻
佛堂门天后古庙后,有南宋摩崖石刻,石刻为一巨石,阔十呎,高五呎,厚五呎,南面向海甚平。石刻共一百零八字,分九行,每行十二字,字阔约四吋,高度不一,全文大致完整,只数字剥落,但近人已加修补。
石刻文云:“古汴(汴梁,河南省开封市)严益彰,官(盐官)是场(官富场),同三山(福建省福州市)何天覚(觉)来游两山(南北佛堂,即东龙洲及大庙湾与田下山)。考南堂(东龙洲)石塔,建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次三山郑广清,堞石刊木,一新两堂(南北佛堂)。□(□为碑文中分辨不到的文字)永嘉滕了覚(觉)继之。北堂古碑,乃泉人(福建省泉州市)辛道樸鼎刱于戊甲,莫考年号。今三山念法明、土人林道义(九龙蒲岗村林氏祖先)继之,道义又能宏其规,求再立石以纪。咸淳甲戌六月十五日(1274年7月20日)书。”
此崖刻于1955年夏,为建筑师余谦先生所发现。其首行载:“古汴严益彰,官是场,……”及末句“咸淳甲戌六月十五日书”可证该石刻为北宋咸淳十年(1274年),严益彰为官富场长官时所题刻。该石刻今仍保留,其前已加胶片保护,旁有铜板,将全文刻凿,供人研究。
田下山上之地图石刻
天后古庙背后山麓一巨岩上,有一地图形状之石刻。该石刻平面宽约五呎,高约三呎,成垂直面,镌于一高约十呎之巨岩上。刻纹曲折回旋,如地图之海岸线,刻痕深约半吋,深度极平均,宽度保持约四分三吋,中部有一缺口,馀部则为一气呵成。
据刻纹所示,大致为本港东北部之牛头角及清水湾两半岛略图:其西自九龙鲤鱼门起,绕将军澳、大小赤沙、上流湾、田下湾、碇齿湾、佛堂门,而东至布袋澳止。其中部所示之缺口,可证为将军澳之尽头;因站于田下山顶石刻之位置,视线则不能全通将军澳;视线受地塘顶山所阻,故佛堂咀及砧板角等沿岸一带未能入目。惜全石刻中无文字可供研究。
石刻所在之巨岩,面向西北偏北三百四十五度,海拔约五百七十呎,其前不足两呎处,与一巨石对峙,中通一缝,阔可过人,因地形得此屏障,故刻纹受侵蚀程度不大。位此石刻之东,地势下降十馀呎处,一石凌空叠架,其北向处,表面有纹理三节,但互不相连,其用意亦难推定。
观此二石刻之纹理,当为人手所凿,惟稽之古今史籍著述,均无此石刻纪录,故其用意未能推断,有传谓为海盗所刻凿,然仍无文字记录证明,只能留诸日后再加研究。
香港珠海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教授暨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萧国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