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薪水”的演变

2023-02-07 04:24: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在古代中国,工资除了发钱之外,亦可以粮食、食盐或布匹等实物代替。\网上图片

  劳有所获是每一个劳动者的希望,领工资是能让所有打工仔都为之一振的时候。工资是指固定工作关系里,雇主或者法定用人单位以法律规定、行业标准、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

  “禄” “俸” “钱”皆是人工

  按劳动获取一定报酬的工资制度并非现代独有,而在很早的时候“工资”并不叫做“工资”,先秦时期就有此制度的雏形,当时所发的并非金钱,而是物资(粮食、布帛),主要是粮食,彼时称之为“禄”。“无功不受禄”指没有功劳,不接受俸禄。

  据古籍《周礼.天官.大宰》记载,“四曰禄位,以驭其士。”翻译过来是:第四是禄位制度,用来监督鼓励学士。“禄”在那个时代,就是“工资”的同义词。

  到了汉代,劳动者获取报酬的形式依旧是粮食,“禄”被改为“俸”,按月发的被称之为“月俸”。东汉时期,俸改为“半古半钱”,“月俸”改为“月钱”(又称为“月给”、“月薪”),并有详细的规定执行发放月钱。

  东晋时代,山水田园派诗人陶渊明送给经济不够宽裕的儿子一个仆人,并告诉其子:“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意思是儿子难以维持自己每日生活开支费用,现在派一个仆人来帮助你打柴汲水。同时陶渊明也告诉儿子:仆人也是别人家的儿子,要好好待他。此事被记载在《南史.陶潜传》中。之后,“打柴汲水”,“柴”和“水”都是日常必需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两样物品渐渐被“薪水”一词所替代。

  古代“出粮” 真的给粮食

  魏晋六朝时,“薪水”不仅仅指“砍柴汲水”,也有日常生活开支费用之意。《魏书.卢昶伟》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

  明代,官员俸禄又称“月费”,意为每月帮助官员解决日常包括柴米油盐之类开销的费用。明代中期,实物工资渐渐变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报酬是用银子来支付的,因此,那时候的工资也叫“柴薪银”。

  不知何时起,“薪水”一词开始流行起来。至清朝时,“薪水”就等同于工资了。其中晚晴小说《文明小品》中,“薪水”一词被屡次提及,比如“请了一位监督,每月四十银子薪水”。此后,“薪水”渐渐被大众所熟悉、传播且流行起来,流传至今。

  在粤语地区,发薪日也叫做“出粮日”,工资也叫做“出粮”。那么为什么会叫“出粮”呢?原来是因为旧中国通货膨胀厉害,货币贬值,价值飘忽不定,不同时日领到的数目相同的工资购买力却不尽相同。于是老板和劳动者之间就约定到了发工资时日,领取固定数额的大米或者粮食,“出粮”因此得来。

  现代人都称之为“工资”,据说是因为西方的薪酬体系那时候大部分都是工人阶级,故有此名。

  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 何汉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