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国安与国情/增强文化自信由农历新年开始

2023-02-08 04:24:4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历法是中国人发明,当然经历改革,但是整套体系,已经使用了3000多年。从出土甲骨文已经看到有闰月设计,甲骨文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即3000年前。亚洲所有运用这套历法的国家,都是学习或“抄考”中国或过去曾经是中国的领土。以日本为例,深受隋唐文化影响,在奈良市建立了第一个永久都城,它的棋盘式街道布局,实际是以中国首都长安为设计蓝本。

  西历被中国使用前,中国人就发明了历法,它包括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配合,用于中国农耕生活。历代掌握奉正朔,是让所有人用同一个时间,让农耕顺时,是当朝者的权力及必须做的要事。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回顾历史,夏商时制“三正曆”,战国时期又制定更准确的“四分历”,唐代将汉武帝的“太初历”改为“大衍历”。元代又改为“授时曆”,明代改为“大统曆”。“大统曆”使用到明末,误差又大了,许多人包括传教士汤若望上书要求修订,康熙时颁布汤若望修订的新历“时宪曆”,它在乾隆、道光年间又再修订。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国家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说好中国故事,建立国民身份认同。

  各个国家应该珍惜自己的传统,捍卫自己的尊严,有些国家只是模仿或借用别国的文化传统变为自己的文化。越南、日本、韩国尝试去汉化,韩国首都汉城改名,日本汉字历史由中国传入日本,这都是他们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农历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文化遗产是无价之宝,也是人类文明。中国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时宪曆”不是传教士汤若望发明的。

  教师要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身份认同感。要让学生明白中国历法几千年来不断修订,由于校正误差比其他衍生版本更加精密,是中国历代修订之功。最后汤若望演算的“时宪曆”,只是修订的其中一次。康熙时颁布的“时宪曆”,在乾隆、道光年间也曾被修订。而1959年、1984年、1986年又多次修改。而1929年那次修订非常重要,因天文研究所就在紫金山,所以也称为“紫金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农历”。从中国历法的演变也能清楚看到中国文字记载的演变,由甲骨文到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转注、假借、会意等造字原则,其变化多样性非西方英文字母可以比较。

  故中国新年应称为中国农历新年,翻译为Chinese New Year比Lunar new year更为妥当,最准确的说法是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才配合翻译的“信、达、雅”标准。

  中国历史上共有102部历法,如夏历、商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等,对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农历新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越南、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将之定为法定假日,而中国节日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越南、韩国皆为当地节日,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香港德育及国民教育教师协会主席 杜家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