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阳光校园巡礼/沪江小学 我眼中的林校监……

2023-02-17 04:24: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沪江小学校监林贝聿嘉(左三)、校长锺振文(左四)及副校长林淑操(右)接受一众校园小记者访问。\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

  沪江小学是一所男女津贴小学,是港岛东区很受欢迎的学校,办学宗旨秉承沪江大学“全人教育”的办学精神,以“信义勤爱”为校训,着重学生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以培育学生持守正面的价值观,实践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为目标,成为有质素的新一代,对社会有承担,具香港情怀、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

  经历日军侵华 爱国种子植根心中

  沪江小学无论校徽、校训、校歌都与沪江大学(今为上海理工大学)相同,代表着香港与祖国根脉相连,属上海沪江大学的香港支部。学校于2017年乘三十周年校庆,与家长及师生同踏上“同根同心——上海寻根之旅”,参与上海理工大学111周年校庆活动,并与上海理工大附属小学进行交流,两地“沪江人”聚首一堂,体验血浓于水的情谊。

  香港的校训体现对中华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传承,着重学生品格的培育。以立德树人作为目标,彼此尊重、谅解、合作,致力达成办学的使命。

  从上海到香港,究竟有什么原因促成校监林贝聿嘉博士踏上办学之路?“我曾经历日本侵华和国共内战,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富强起来,人民便遭受欺凌,爱国爱港的种子一直根植心中。1986年,当时我担任沪江大学香港同学会主席,构思以办学方式纪念母校八十周年校庆,最后同学会决定向教育署申请办学,于1987年在港岛东区康山创办了沪江小学,是香港首批全日制小学。”林校监说。筹办一所学校并非容易的事,林校监表示,当时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筹得足够经费。\校园小记者胡晋维

  争取妇女平权 积极推动环保

  林贝聿嘉博士不仅是教育家,更是妇权首领和环保先锋。她从小有两个愿望,一个是从事教育工作,另一个是从事社会工作。1949年,21岁的林校监只身留在上海完成沪江大学社工系学士课程才来到香港和家人团聚。自1961年,她担任香港家计会总监,为妇女争取平权、地位和机会,被称为“家计之母”。她担任湾仔区议会主席和立法局议员时,在摩理臣山道的路旁设置著名金龙雕塑,更于骆克道及轩尼诗道大量植树,亦创立环境运动委员会,因而有“湾仔之母”和“环保妈妈”之称。林校监感激历任校长,首任校长冯贻端先生及第二任校长黄敏儿女士在开校时期,竭智尽力,为学校奠下坚固基石,而现任校长锺振文先生擅于资讯科技范畴,带领学校再创发展新契机。锺校长表示,从小已立志投身教育工作,至今服务教育界逾三十七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这句话是我人生的座右铭。”锺校长表示,希望学生在不同的求学阶段,也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校园小记者李栢熹

  适应教育趋势 强化STEAM课程

  STEAM(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和数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的新观念,为配合国家发展及教育的新趋势,学校多年前已将STEAM元素与校本课程结合,培养多元人才。“社会的首要工作是积极培育青年人对资讯科技的认知、兴趣及创新思维,协助他们抓紧当前的机遇,为香港的发展及国家建设作出贡献。”林校监表示。虽然这数年间疫情令不少校外比赛延期或取消,但仍无阻学生展现才华,在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学生创新奖获得铜奖,在“创思维世界赛香港区赛”荣获冠军等奖项。

  校监林贝聿嘉博士表示,沪江小学即将迎来校庆35周年,她希望学生要立身于这个新时代,学校就必须与时并进,在制定及规划课程时考虑如何培养多元智能和才能,如普及创科学习,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配合国家及香港发展创科的方向。同时确切认识国家历史亦很重要,了解国家发展大势及具备世界观,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校园小记者锺博皓

  推动国民教育 建立国家观念

  林校监认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艺术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沪江小学一直秉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肩负“全人教育”的办学使命。学校除为学生均衡安排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更积极在课程加入艺术教育元素,如透过中乐团、管弦乐团等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多年来在不同比赛屡获佳绩。

  传统中华文化着重优良品格的陶铸,学生阅读经典篇章,既可学习篇中情理,亦可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学校透过跨课程学习及学科学习,让学生学习传统经典及学习中国历史,达至提升国民身份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在推动国民教育方面,学校在四年级以“水资源”为主题,进行跨课程学习,例如在常识科认识东江水供应、数学科进行家居用水观察、参观水务署水知园教育中心等。透过“课堂学习”、“实践体验”和“学习氛围”三种策略,带出维护资源安全的重要,从中建立国家观念,增强民族归属感。“推行国安教育的关键是学生要有国家观念,推行水资源跨课程学习重点聚焦国家。例如让学生认识国家伟大水利工程,了解东江水南下的过程,明白水利建设关乎亿万民生福祉的重要性。”林淑操副校长说。\校园小记者关焕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