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

2023-02-21 04:24: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三十六计》是中国古兵书,成书于明清期间。右图:《孙子兵法》里讲到战争策略、作战的指导思想等知识。

  经常听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你知道三十六计是指哪36计以及这句话的来历吗?

  《三十六计》,中国古兵书也,成书于明清,作者不详。《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全书分为六部分,每部分有六计。

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及“声东击西”。

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及“顺手牵羊”。

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及“擒贼擒王”。

混战计:“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及“假道伐虢”。

并战计:“偷樑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及“反客为主”。

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及“走为上”。

  前三部分是在形势有利时采取的策略,而后三部分是劣势时所用。

  这最后一计“走为上策”,“走”并非现在意义的行走、离开,而是“逃跑、躲开、回避”,意为遇到无法摆脱的困境或者是强敌时,逃跑、离开或者回避就是最好的策略。

  这个成语源自《南齐书.王敬则传》,书中提到:“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檀公,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他征战伐魏,但局势不利,粮草被焚,军队粮食匮乏,檀公见大势已去,败局已定,唯有退兵,方是上策,于是主动撤兵。

  之后,此成语流传开来,宋朝惠洪在其著作《冷斋夜话》一书中,将其演变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二折》也有这一成语:“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喜得我是孤身,又无家小连累,不若收拾了细软行李,打个包儿,悄悄的躲到别处,另做营生,岂不干净。”明代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写道:“李助道:‘事已如此,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明末清初,该词语引用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变得耳熟能详,于是就有人将典故整理,编撰成书。

  这种保存实力、灵活的军事策略,看似懦弱,实则隐藏着以退为进,以柔克刚,随机应变的智慧,体现了古人能屈能伸的气魄以及韬光养慧的计谋。而这一计谋一直被国人运用得炉火纯青。《孙子兵法》里也讲到了战争策略,作战的指导思想以及用兵规律。用兵时,如果自己兵力远大于对方,就包围或进攻或分散敌军;兵力相等时,就设奇局;兵力少或者弱时,就逃避,养精蓄锐,以待时机。晚清曾国藩功高盖主,在备受排挤质疑之时,裁撤湘军,低调地实践着“走为上策”。国共内战期间,第五次“围剿”之后,红军陷入危机中,创建和保存革命根据地极其困难,面对国民党的财力和军力,红军开始转变战略,主动撤离,踏上“万里长征”之途。

  “走为上策”、“以退为进”并非只用于军事上,生活中、工作中同样也可以用到。当遇困境时,不以刚硬碰,暂时先退一步,是为计,亦为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眼光放远,厚积薄发,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 何汉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