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湾区旧事/大屿山两副大师楹联

2023-05-09 04:24: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南天佛国”牌坊柱上楹联,是由国学大师饶宗颐所撰并书。右图:宝莲寺山门牌坊背面内柱楹联,出自国学大师陈湛铨。

  由东涌乘搭360缆车往昂坪,穿过昂坪市集,便见偌大的昂坪广场。广场入口处有一牌楼,顶有“南天佛国”四字横匾,两旁柱上刻有国学大师饶宗颐(1917-2018)于1978年所撰并书的楹联。联曰:

  建佛建刹建校,庄严国土;

  名山名胜名僧,利乐有情。

  饶教授号选堂,生于广东省潮安县,自小被父亲饶锷(1891-1932)训练写诗词及骈散文。1950年移居香港,除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出任讲座教授、系主任外,自1968年至2001年,亦于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十一间世界知名大学兼职任教。1978年退休后周游列国讲学,著作甚多,其中《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便有十四卷二十巨册,超过一千二百万字,专著逾八十种,论文1000多篇。

  赞叹高僧别具慧眼 昂坪建刹

  上联赞叹前辈高僧别具慧眼,觅得大屿山这福地修建大佛,创建佛寺,开办学校,从而广结善缘,引导佛弟子领悟无漏慧力。一时之间佛法遍及十方,遂成为举世闻名古刹。尽管如此,寺方仍致力传承佛门哲理,实践弘扬法雨,遍教有缘居士,使其得闻佛法,早日通往庄严淨土的理想国度。

  下联承接上联。说此处是修道的名山,亦是具有历史文化的胜景。名僧,是撰者称赞秉承释迦牟尼佛的意旨,弘法度世,德高望重的僧人,他们深谙佛理真髓,引导佛弟子参透禅定悟境。当他们得阿弥陀佛的授记,解脱成佛后,以之普度众生、利乐有情。

  全联二十字,上下联各由六字、四字两分句组成,对仗工稳。上联重复三个“建”字,下联重复三个“名”字最为突出。

  在“南天佛国”牌坊不远处,建有宝莲寺山门牌坊,其背面(顶刻“弘传不朽”四字)的内柱楹联,有另一位国学大师陈湛铨(1916-1986)于1971(辛亥)年农历十二月所撰并书的楹联,联曰:

  人间世到底成空,一身在梦了无凭,应云何住?

  天下事从今且罢,七圣皆迷奚所问,作如是观。

  陈教授号修竹园主人,晚号霸儒。广东新会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山大学、上海大夏大学、广州珠海大学教授及香港联合、经纬、浸会、岭南等书院中文系主任。曾与一众友好创办经纬书院,并任监督及校长。

  上联写一切皆空,劝人毋须执著。开始一句“人间世到底成空”劈空而来,有当头棒喝之势。人间世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个人、家庭、族群的超迈群伦,努力奋斗,争得了薄名,取得了薄利,那种实实在在的自信与自豪,竟然“到底成空”!当然,人一旦离世,无论生前如何,富贵贫贱,还不是同归于无,同归于坟场,所占的坟头大小而已。可是,再往后看又如何?陶渊明《拟古》诗所说“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而不得不兴起“荣华盛足贵,亦复可怜伤”之感。“一身在梦了无凭”,撰者凭高而视,人生在世百年,在宇宙永恒的虚空中,微如细尘,短不足道,就如梦境中看似真实而终归虚幻,似可把握却无所凭借,身不由己。既然如此,人生有世,因缘聚而住,缘散而往,而到底成“空”,一无所有,了无凭借。那么,我们在世,又如何自处?撰者以“应云何住”一问,就是让读者反思。

  劝人毋须执著 如当头棒喝

  下联承上联“应云何住”之问,提出指引。“天下事从今且罢”,天下事,就是所有事,包括人本身的所遇所见所思,也就包括了“何住”之问,撰者提出“从今且罢”,即时停下来,不作追求。既然所有事都是虚幻而空的,“何住”之问也就无此必要了。“七圣皆迷奚所问”,《庄子.徐无鬼》提到黄帝等七位圣人前往贝茨山拜见神人大隗,由于迷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少年,于是向他问路。少年不单知道具茨山,更知道大隗的居处。黄帝觉得这少年真是特别,于是向他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起初拒绝回答,黄帝追问之下,他指出治理天下的方法,跟牧马是相同的,就是去除任何伤害马之事,任其自然罢了。撰者借此故事说明以七圣之贤,尚且迷乱,作为一般人,面对问题,也就毋须追问,“作如是观”,顺其自然好了。

  全联三十六字,上下联各十八字,由三分句(七/七/四)组成,结构相等,声律对仗,尚属稳妥,须留意上联“人间世”、“应”及下联“天下事”、“作”在分句中俱属“领起字词”,平仄不算入联律中。上下联的意义深厚,一问一答,气韵流转,末四字“应云何住”及“作如是观”皆出自《金刚经》,别具特色,允称楹联之上选。

  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教育局中小学中国语文课程专责委员会(加强中国文学及文化)主席 招祥麒博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