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湾区旧事/大埔海与香港古代之采珠业

2023-05-23 04:24:4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吐露港古称媚珠池,自南汉开始就是采珠场,至明代才日渐式微。左下图:《天工开物》有关于蜑民下水采集珍珠的画像。右下图:《广东沿海图》有记录大步头的位置。

  香港之有采珠,始自南汉。南汉刘氏割据岭南,后主刘鋹,于大宝六年(963)设立媚川都,徵民为兵,额二千,于大步海专事采珠,大埔海亦称媚珠池,当地渔民则称其为珍珠江。

  大埔海,香港内海,位新界东北,古称大步海,英称Tai Po Hoi,又名吐露港Tolo Harbour,旧地图作沱罗港、陀罗港。因位大埔旁,故称大埔海。大埔海一带水域,古属媚川都,为着名产珠之地,所获之珍珠,为进献朝廷之贡品,故历代多以提举或中官管理。采珠工作为善泳蜑民之专业。南汉刘氏占据广州称帝时,曾大量采取,以为宫殿装饰,并输出图利。《宋史.太祖本纪》载:“建隆四年(南汉大宝六年、963)……置媚川都,定其课令,入海五百尺采珠。所居宫殿,以珠玳瑁饰之……”同书〈刘鋹传〉载:后主刘鋹“所居宫殿以珠、玳瑁饰之。”

  蜑民潜入海采珠 伤亡惨重

  大步海之珍珠满足了岭南君王之欲望,却未为百姓带来富足,反而招致巨大之苦难及不幸。《文献通考》载:时人采珠“以石缒足,蹲身入海,有至五百尺深者”,致使溺死、被大鱼咬死者,不计其数。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旁人以绳繫其腰,绳动摇则引而上。先煮毳衲极热,出水急覆之,不然,寒栗而死。或遇大鱼蛟鼍诸海怪……往往腹溃折股,人见血一缕浮水面,则蛋死矣。”明陆容《菽圃杂记》亦载:“珠池在海中,蛋人没而得蚌剖珠。盖蛋丁皆居海舶中,采珠以大船环池,以石悬大索;别以小绳繫诸蛋腰,没水取珠。气迫则撼绳动,舶人觉,乃绞取,人缘大索上。前志所载如此。闻永乐初,尚没水取,人多葬鱼腹,或绳繫手足存耳。因议以铁耙取之,所得尚少。最后得今法;木柱板口,两角坠石,用本地山麻绳绞作兜,如囊状;绳繫沿两旁,惟乘风行舟,兜重则蚌满,采珠之法,无踰此矣。”可见采珠对民之祸害。这些能采珠者,多为蜑民。

  南汉灭亡(971)后,宋太祖于开宝五年(972)以采珠祸国害民,令行废止。《文献通考》载:“(宋)开宝五年(972),诏罢岭南道媚川都采珠。”《宋史.高宗本纪》载:“二十六年(1156)闰十月,罢廉州贡珠,纵蛋丁自便。”并撤除媚川都,取消官府买珠,采珠中止,以安民心。可惜不久之后,宋廷又恢复采珠。

  元大德《南海志》卷第七〈宝贝:珠〉载:“元贞元年(1295),屯门寨巡检刘进程、张珪建言:东莞县地面大步海内生产鸦螺珍珠。又张珪续言:本县地名后海、龙岐及青螺角、荔枝庄,共二十三处,亦有珠母螺出产。”当中之青螺角、荔枝庄,位今吐露港对出之赤门海峡。经行省委官试采属实,定议采捞。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蜑民700户做采珠户,官给口粮,令其在大步海及惠州珠池三年一采。

  元延祐四年十二月(1318年1-2月)设立广州采金珠子都提举司,在大步海持续采珠。《元史》〈食货志〉、〈岁课〉亦载:“珠……在广州者,采于大步海。”足见香港地区直至元代仍为重要珍珠产地。

  产量剧跌 明廷放弃采珠

  明洪武七年(1374),因采珠5月仅得半斤,官方认为产珠已尽,决定放弃,并且迁往合浦。采珠事业一直持续至明朝中叶才日渐式微。明神宗三十三年(1605),因广东珠池蜃蚌日渐减少,明廷下令停止采珠,亦禁止民间私采。诏罢后,便无再采。大埔海一带之蜑民,遂有仍以舟楫为宅,捕鱼为业者,或转陆居而业渔农。古代香港之采珠业亦逐渐衰微。

  香港珠海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教授暨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国健教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