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2025-10-22 05:02: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一九三六年,毛泽东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部分干部在延安合影。左下图:井冈山《土地法》于一九二八年底颁布。右下图:毛泽东手书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带领起义军来到井冈山。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群众基础好,部分旧式农民武装愿意同工农革命军联合;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筹款筹粮;湘赣两省军阀存在矛盾,控制力量薄弱。毛泽东全力进行边界党、军队和政权建设,1927年11月成立湘边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1928年2月瓦解了江西国民党军队进攻,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建立。

  井冈山斗争与土地革命密不可分

  毛泽东要求工农革命军改变过去只顾打仗的旧传统,担负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三项任务。1928年4月,他总结部队做群众工作经验,规定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八项注意),体现了人民军队本质,对处理军队内部关系、军民关系和瓦解敌军起了重大作用。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留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一万余人转至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5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书记。毛泽东、朱德连续打退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进攻,概括出游击战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使根据地日益扩大。

  井冈山斗争与土地革命密不可分。根据地建立初期,分田只在个别地区试行。1928年5月至7月,边界各县掀起分田高潮,年底颁布井冈山《土地法》。广大贫苦农民从分得土地中认识到红军为他们利益奋斗,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这是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1928年12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以3万人分五路进攻井冈山。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出击,与井冈山突围的红五军会合,向闽西发展。1930年春,赣南根据地和闽西根据地形成,先后成立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闽西苏维埃政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奠定基础。

  古田会议和建党建军原则的确立

  古田会议是在红军生死存亡紧要关头召开的。当时红四军在转战赣南、闽西过程中,领导人之间对军队建设问题产生分歧,军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残余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有所发展。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后,红四军出击东江失败,部队思想混乱、士气低迷,面临严峻考验。

  1929年12月,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决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解决了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使军队实现浴火重生。

  1930年6月,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军合编为红一军团,共有2万余人。8月,红一军团同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三军团共3万余人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成为全国红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科学阐明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深刻论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从而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这是对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沿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赢得胜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敌我力量对比极端悬殊,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取得革命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

  【关键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

  古田会议

  农村包围城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