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六)/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开启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

2025-11-12 05:01: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红军长征时渡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下图: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

  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的责任”,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捩点。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向,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从1935年1月末到3月下旬,红军四渡赤水。3月下旬,南渡乌江,佯攻贵阳。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前来增援。滇军一被调出,红军立刻大踏步奔袭云南,兵锋直逼昆明。云南当局急调兵力固守昆明,削弱了金沙江防务。红军又突然掉头向北,于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二万五千里 纵横十一省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继续北上。进入大凉山彝族聚居区时,总参谋长刘伯承同彝族果基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红军顺利通过了彝族地区,赶到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渡口。红军一部分由17勇士领头,强渡成功。大部队乘敌军没有来得及破坏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前,以两天时间赶完340里行程,直取泸定桥。以22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敌军密集火力,攀沿桥上铁索,冲过泸定桥,中央红军胜利渡过了天险大渡河。过河后,中央红军又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人迹罕至的大雪山─夹金山。

  中央红军在懋功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政治局6月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集中主力向北进攻,以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不久,张国焘却又提出南下四川、西康的方针。8月初,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左、右两路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率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8月21日,右路军从毛儿盖出发,穿越荒无人烟的大草地,等待左路军前来会合。此时,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公然向党争权,提出种种借口,不愿北上。9月9日,张电令右路军政治委员陈昌浩率部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毛泽东得知后,与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紧急磋商,决定连夜率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迭部县俄界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并将北上红军称“陕甘支队”。陕甘支队于9月17日突破川甘边界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毛泽东等从报纸上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块根据地。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正式决定前往陕北。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

  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毛泽东写下了《七律.长征》,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将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陕甘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1935年10月,反对北上、坚持南下的张国焘公然另立“中央”。党中央多次致电张国焘,责令他立即撤销另立的“中央”,停止一切反党活动。1936年6月,张国焘被迫取消另立的“中央”。

  原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由任弼时、贺龙等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1935年11月从桑植出发,历尽艰险,在1936年7月初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党中央指定红二、红六军团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经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等力争,红四、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隆德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936年10月下旬,为实现打通苏联援助道路的目的,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称西路军。深入河西走廊的西路军将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英勇奋战四个月,歼敌两万余人,但终因寡不敌众,于1937年3月惨烈失败,血沃祁连。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

  南方游击战争和东北抗日联军

  中央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时,党中央成立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以项英为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同时成立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约1.6万人,在项英和陈毅率领下分散突围开展游击战争。由于众寡悬殊,遭受重大损失。苏区中央分局继续坚持领导闽赣边和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1935年3月底,项英、陈毅率约300人到达粤边,以油山为中心坚持游击战争。陈毅写下:“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积极组织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9月,中共满洲省委把党领导的各抗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开辟东南满、北满和吉东三大游击区。到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后,发展为11个军,共3万余人,在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粉碎敌人一次又一次“讨伐”。他们的英勇斗争有力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日军支援和鼓舞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赵一曼牺牲前在给儿子的遗书中写道:“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誓志为人不为家”的高尚情操,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关键词】

  遵义会议

  长征精神

  四渡赤水

  陕北根据地

  九一八事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