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窰洞内撰写《论持久战》。右图: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进攻。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对华战争,是企图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日军在1937年7月底占领北平和天津,接着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向华北地区扩大进攻,企图以三个月时间“灭亡中国”。
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的大旗,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为促进国共两党实现团结合作抗日,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的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中共中央的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告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方能胜利。正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面旗帜,召唤着全中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召唤着全中国的工农兵学商,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这些百年以来未曾有的新气象,标志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空前觉醒。这就使日本侵略者突然发现,它面对的是原来没有预计到的整个中华民族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国共两党在如何抗日的问题上,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同主张。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不愿意实行民主、改善民生,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大众。中国共产党则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地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城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洛川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十大纲领和决定,标志着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
为了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在1938年五六月间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明确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他分析了战争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进而指出: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在整个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它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而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关键词】
国共合作
全面抗战
洛川会议
统一战线
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