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公民与社会发展科
【第一部分】题目资料及问题、答案
细阅以下的资料
资料A:取材自2023年人民网有关航天科技发展的专题文章
资料B:取材自2021年香港理工大学网站的一篇文章
香港理工大学(下称理大)两支跨学科研究团队,为国家首个火星探测项目天问一号作出贡献。理大的科研人员凭借多年来在航太科研领域所累积的丰富经验,及卓越的研发成果,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在天问一号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中,吴波教授团队研发创新的地形测量及地貌分析方法,协助选取火星着陆点。容启亮教授的团队则研发出精密的太空仪器“落火状态监视相机”(“火星相机”),拍摄火星的周遭环境及火星车的状况。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目标是一次过完成“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工作,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首次尝试;这次任务旨在获取有关火星的科学勘探数据。
资料C:取材自2025年新闻报道
6月30日,来自41个国家的55位驻华使节来到北京的中国航太科技集团参访,了解中国航太发展历程,感受航太科技的先进技术和丰硕成果。
“洪都拉斯地处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饱受飓风和气候变化影响,迫切需要大气及气候监测技术。”洪都拉斯驻华大使蒙卡达说,中国在这些领域拥有的技术为拓展合作开辟了空间。玻利维亚驻华大使西莱斯亦向记者表示:“得益于中国的帮助,玻利维亚拥有了自己的通信卫星,切切实实惠及了我们的民众。”
回想新中国成立之初,航天事业从零起步。中央政府于1956年接纳钱学森的建议,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用于研究火箭、导弹技术。90年代初,美俄等16国联合建造国际太空站,中国虽被排除在外,但发展航天事业的决心却从未动摇。2022年,中国建成首个太空站,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太空站工作。
承接航天事业的急速发展,中国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政府间航太合作协定、牵头发起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多边合作专案、与巴基斯坦签署选拔训练太空人合作协定、和巴西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专家飞往月球。
(a)资料C中,洪都拉斯和玻利维亚两国驻华使节的发言,共同突显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哪一项核心价值?
A. 以尖端技术探索宇宙奥秘。
B. 通过技术输出,解决各国在地面上的实际发展需求。
C. 旨在提升载人航天的国际影响力。
D. 致力于实现低成本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
*答案应是B
(b)综合以上资料,下列哪一项最能总结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发展历程?(1分)
A. 一个以军事目的为首要导向的计划。
B. 一个以研究为主的科学项目。
C. 一个涵盖自主创新、国际合作、科学探索与民生应用的综合性战略计划。
D. 一个主要服务于地缘政治、旨在与其他大国进行对抗的竞争计划。
*答案应是C
(c)就资料B,指出及解释香港的科学技术人员为中国航天发展作出的一项贡献?(3分)
香港对中国航太科技发展的一项关键贡献,乃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根据资料B,香港理工大学的两支跨学科研究团队,通过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在火星着陆点选择和状态监测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容启亮教授团队研制了精密的火星相机,能够承受太空极端环境,包括抵抗发射震动、极端温度变化和宇宙辐射等。该相机的成功研发,为任务团队提供了直观的火星表面影像资料,既有助于工程师掌握探测器状态,也为科学家研究火星地表特征提供了宝贵资料,体现了香港科研力量在国家深空探测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在航天科技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具体体现在调拨国家资源和制定发展方向两方面。
在调拨资源上,资料C显示政府早于1956年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投入火箭技术研究,并持续资助如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资料A)等项目,确保技术得以持续发展。可见,中国政府在航天科技发展中扮演调拨资源的角色。
在制定发展方向上,资料C指出中国在被排除于国际太空站后,自主制定发展战略,建成首个太空站,并通过与50多国签署合作协定,例如帮助玻利维亚建设通信卫星,引导航天科技走向国际合作与应用创新,强化国家航天体系。可见,中国政府在航天科技发展中扮演制定发展方向的角色。
(d)就以上所有资料,“中国积极发展航天科技可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你在多大程度同意这看法?解释你的答案。(8分)
我十分同意“中国积极发展航天科技可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由软实力和硬实力组成,当中包括国际影响力、科技实力、经济发展和国家凝聚力等关键要素。以下将从这四个方面阐述中国的航天发展如何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
首先,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航天科技成为中国拓展全球合作、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工具。根据资料C,中国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近200份政府间的航天合作协定,牵头帮助不少发展中国家。洪都拉斯驻华大使明确表示需要中国的气候监测技术来应对飓风和森林保护问题时,这显示中国航天技术有助解决全球性的威胁。
可见,中国建构了一个以自身为核心的国际航天合作网络,大大提升了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领导力。
其次,在科技实力层面,中国的航天工程提升了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资料A指出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的技术发展历程,其中天宫二号完成的空间冷原子钟、量子密钥分配等14项实验,代表了世界前列的科研突破。此外,资料B显示香港理工大学团队为天问一号研发了地形测量方法和“落火状态监视相机”,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火星探测的难题,更在过程中培养了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累积了宝贵的技术专利与知识产权。因此,航天科技有助所催生其他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水平。
第三,经济发展方面,航天科技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推动产业升级。资料C中洪都拉斯驻华大使明确表示关注大气及气候监测技术,这正是航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典型例子。航天产业链长而广,从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到数据应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系统。以我所知,中国与巴西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所获取的数据可用于农业估产、矿产勘探、环境监测等多个经济领域,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同时,航天技术衍生的新材料、新工艺也推动了相关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在国家凝聚力方面,航天成就大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民身份认同。资料A中提到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太空授课,与北京、香港、澳门学生进行“天地交流”,这不仅是科学普及,更是国情教育。当香港学生与太空中的航天员互动时,无形中强化了香港青年对国家的归属感。
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到嫦娥五号取回月壤的举国振奋,这些里程碑事件大大激发了全民的爱国热情,加强了社会凝聚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综上所述,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有助提升国际声望、推动科技创新、创造经济价值和增强社会凝聚力,大大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作者黄中伟(仁爱堂陈黄淑芳纪念中学助理校长)
【第二部分】名词解析/概念解析
载荷专家(Payload Specialists)
名词解析:
载荷专家为航天员按任务分类的其中一种,是指在空间站中进行科学与应用研究等实验工作的科研人员。在执行空间飞行任务中,载荷专家主要负责开展空间实验/试验研究、操作和使用太空实验设备、配合飞行乘组其他航天员开展站务管理等日常工作。
Term Explanation:
Payload Specialists, one of the categories of astronauts classified by types of mission, are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ers who will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applied researches in space stations. During space missions, Payload Specialists a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conducting aerospace experiments or researches, operating space laboratory equipment, and managing daily operations of space stations with other astronauts.
概念解析:
•载荷专家大部分是非职业航天员,一般是科学家或有特殊专长的工程技术人员。
•航天员分职业和非职业两大类。职业航天员是指专门从事航天飞行工作;而非职业航天员是临时到太空工作或活动,主要是从事某项科学研究、试验或载荷操作的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
Concept Explanation:
•Most payload specialists are non-professional astronauts, typically scientists or engineers with specialized expertise.
•Astronauts are divid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astronauts are those who are specifically engaged in spaceflight work, while non-professional astronauts are individuals temporarily working or conducting activities in space, primaril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iments, or payload operations.
航天育种(Space breeding)
名词解析:
航天育种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技术。
Term Explanation:
Space breeding is a crop breeding technology that involves sending agricultural seeds or tissue-cultured seedlings into space.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of space induces mutations in the seed, which are then returned to Earth for the breeding of new seeds and materials.
概念解析:
•基因变异的种子一般能够生产出更大的果实,耗水量较小,能抗高温和低温,以及抗病虫害。
•太空种子除了增加粮食产量之外,未来太空种植食物的研究都是为了帮助太空人在执行太空任务时能够自给自足。
•中国的科学家团队使用太空种子培育出新水稻、粟米、黄豆、芝麻、棉花、西瓜、番茄等蔬菜品种。
Concept Explanation:
•Seeds with genetic mutations generally produce larger fruits, require less water, and are resistant to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s, as well as to pests and diseases.
•In addition to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future research on growing food in space aims to help astronauts become self-sufficient while carrying out space missions.
•A team of Chinese scientists has cultivated new varieties of rice, millet, soybeans, sesame, cotton, watermelon, and tomatoes using space s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