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收获的大白菜。
敌后军民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
日本侵略者企图把中国变成它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决意加紧对华作战。1941年底,日本总兵力扩大到240余万人,其中130万人都压在中国战场上。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承担着抗击日本陆军主力的任务。日军在华北反复进行“治安强化运动”,对各抗日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毁灭性的“扫荡”和“清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1941年1月下旬,日军“扫荡”冀东丰润的潘家峪,屠杀群众约1300人。
到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减为约40万人,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总人口由1亿人减至5000万人以下。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极其困难。
在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等。1941年至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民兵共作战42万馀次,毙伤俘日、伪军33.1万余人。敌后军民的反“扫荡”斗争,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成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支持。
大生产运动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大生产运动是克服抗日根据地困难的重要一环,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1939年2月,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后,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到1945年,陕甘宁边区农民大部做到“耕三余一”(耕种三年庄稼,除消耗外,可剩余一年吃的粮食),人民负担只占总收入的14%左右,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要求。
延安精神就是这些观念和作风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党领导下,南方各省逐步恢复和发展遭受严重破坏的党组织。党特别重视争取和团结中间势力,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国民党民主人士、地方实力派、民族工商界人士、知识分子等广泛接触。
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根据党中央指示,在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统治、建立各抗日党派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中国共产党的这个主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民主同盟在10月10日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要求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建立各党派联合政权,实行民主政治。
【关键词】
大生产运动
延安精神
各抗日党派民主联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