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旧课本中的童玩”重温学堂生活

2024-01-14 04:02: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旧课本中的童玩”重温学堂生活

  读书学习不是苦差,完全可以是一件乐事。为了向公众展示学习以及课本中乐趣,孙中山纪念馆即日起展出“勤有功 戏有益:旧课本中的童玩”,通过一系列在内地和香港出版的中文教科书、游戏、玩具以及沉浸式课堂空间,探讨童玩于教学上的重要性,反映课本和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大公报记者 刘 毅(文、图)

  近代中国编印的新式教科书在20世纪初迅速发展,除了供给本地中小学使用,甚至远销东南亚等海外华人社区。玩具与游戏是教科书以外的教学辅助,两者皆有助启迪学童的创意,促进其身心发展。

  展出1930年代教科书

  是次展览共展出60多组20世纪初至中叶期间在内地与香港出版的中文教科书、游戏和玩具等展品,涵盖早期教学使用的算盘、老式打字机,以及旧时代香港和内地常用的教材、启蒙看课本等,还有人物典故、诗歌选编、音韵格律及专为女子教育而编写的读物。焦点展品包括上世纪30年代香港百利书店印行的《训蒙三字经》、1932年上海广益书局印行的《新童子尺牍》、20世纪初的舒式华文打字机和昔日流行的毽子等。

  孙中山纪念馆馆长孙德荣和一级助理馆长周俊基在传媒导赏时介绍,之所以策划今次的展览,是希望观众不仅可以通过展品感受教育发展所走过的路以及课本的发展历程,更能从中体会“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因此,今次部分展出课本册页记载的是课本中的玩具和童玩。教科书中出现的玩具,见证不同时期产品设计和发展工艺,比如19世纪初家喻户晓的“七巧板”,以及传递“知进退、明得失”的棋类玩具;而在早期课本中,也已经可以看到孩童玩耍及玩乐的图像,都充满趣味性。其中,在记载玩具的课本册页中,观众更可从中感受到在当时香港玩具工业之发达。

  展品之外,展览现场更设有多媒体区和沉浸式空间,参观者可扫描展厅内的二维码,获取游戏和玩具的资料,亦可在展览特设的沉浸式空间,体验1950年代的天台小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