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一艘船舶正缓缓驶来,船身划破海面发出低沉而有节奏的声响。随着运输船最终稳稳地停靠在中交三航局六公司刘五店生产基地码头泊位上,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船身随着波浪轻轻摇晃,发出低沉的吱嘎声,仿佛在等待什么。
潮水还未涨到船身与码头齐平的高度,船舶暂时无法进行装载作业。我和基地技术员王德胜站在码头边,望着那两根静静躺在地上的单桩,沉默片刻后,他率先开口。
“这两根单桩,从设计到成型,花了整整两个多月。”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疲惫,却又透着自豪。我点点头,目光落在单桩上。它们通体黄白相间,表面光滑如镜,却隐隐透出一种厚重的力量感。每一根单桩都长达110米,重达2000吨,像两条沉睡的巨龙,等待着被唤醒。
“制作单桩的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他继续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从钢材的测量到焊接的精度再到法兰的检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尤其是焊接,必须保证每一道焊缝都完美无缺,否则一旦投入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我默默听着,脑海中浮现出工人们在车间里忙碌的身影。焊花四溅,机器轰鸣,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每一根单桩的诞生,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
“基地建设也不容易。”他叹了口气,目光投向远处的海平面。“这里原本是一片荒滩,什么都没有。我们花了4年时间,才把这片滩涂改造成现在的模样。每一块砖,每一根钢筋,都是我们一点一点垒起来的。”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基地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高耸的吊车、整齐的厂房、纵横交错的管道,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工业画卷。这里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从荒芜到繁荣。
潮水渐渐上涨,船面与码头的高度终于持平。运输船发出一声低沉的汽笛声,仿佛在催促着什么。王德胜挥了挥手,示意开始装载作业。
轴线车缓缓驶来,车轮碾压着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吊车的巨臂缓缓升起,钢索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单桩被缓缓吊起,悬在半空中,仿佛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工人们紧张地注视着,手中的对讲机不时传来指令。吊车的巨臂微微调整角度,单桩缓缓下降,最终稳稳地落在轴线车上面。
工人们熟练地将单桩固定在轴线车上,随后,轴线车开始缓缓向运输船移动。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仿佛在搬运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当单桩稳稳地固定在运输船上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海面上的薄雾早已散去,阳光洒在单桩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运输船发出一声悠长的汽笛声,缓缓驶离码头。
我站在码头边,目送着运输船渐行渐远。单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两条黄色的巨龙,即将潜入深海,成为支撑“海上风车”的脊梁。海风拂过脸颊,带着一丝咸腥的气息。我深吸一口气,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
又有一片海域,将因这些单桩而改变。它们将矗立在深海之中,迎风而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又一见证。而这一切,都始于这个清晨,始于这片基地,始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人们。
运输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视野中,只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在海面上缓缓扩散。我转身离开码头,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这片海域,这片基地,这些单桩,都将成为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许鹏 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