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香港券商出海拿牌潮下的冷思考:国际客户的价值蓝海,为何不用本地牌照开拓?

2025-07-14 14:28:59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诞生于香港的互联网券商,大多已远渡重洋申请海外牌照展开业务。一个个战略性问题浮出水面:为何香港牌照在国际化浪潮中黯然失色?香港,这座闪耀的东方金融明珠,培植的本地券商当真不能服务全球的互联网投资者吗?
  区别于传统券商,互联网券商以产品为引擎,透过网络触达客户、突破地域限制建立信任,经由App等线上方式向客户提供开户、入金、换汇、交易、盈亏分析等服务。因此,要评估香港牌照的全球服务潜力,须从以下维度进行——
  一、政策暖风:香港牌照的国际通行证优势
  香港特区政府对金融创新的支持从未缺位。香港牌照天然具备服务全球客户的合规基础,政策大门早已敞开。叠加政府海外推广补贴与本地扶持政策,香港持牌券商本应凭借互联网媒介成为零距离触达全球客户的“轻骑兵”,无需背负多地持牌的沉重枷锁。
  二、监管丰度:香港证监会框架下的全球资产枢纽
  香港证监会的清晰监管框架,构建了层次分明的“全球资产枢纽”,四大维度精准对接国际投资者需求:
  • 全球证券:港股、美股、期货衍生品全覆盖
  • 多元基金:权益、固收、混合及另类策略
  • 实物资产:黄金现货与实货商品
  • 前沿创新:稳定币、虚拟资产ETF及现货
  三、信任基石: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势能
  香港互联网券商的崛起史,本身就是一部技术驱动的信任范式革命:十年前,这些无传统资本背书的创新者,凭借极致体验突破地域与资本的双重壁垒,迫使传统机构退守高淨值市场。这一历史逻辑,正在全球市场加速复现。
  立足当下,香港的监管公信力与市场权威性形成独特战略势能,恰为服务国际互联网客户提供天然信任锚点。颠覆信任范式的地点选择香港,不仅是选择了全球金融枢纽,更是选择了获得国际投资者普遍认可的信任标竿。当技术持续重构信任链路,香港的监管底蕴将转化为颠覆全球市场的破局动能。
  痛点深水区:落地的三大结构性沉疴
  香港证监会认可的验证机构已支援多国护照远程认证(免除本地银行转账验证),技术与监管基础完备,但现状折射行业核心症结:
  1. 战略惰性:大型券商的资源搁置
  部分香港大型券商因区域分工惯性,将国际客户划归海外团队管理,导致香港团队的牌照优势遭“人为闲置”。此举不仅虚耗香港国际金融枢纽的监管价值,更使香港本地市场错失国际业务收益,甚至衍生跨区监管套利风险。建议政府主动介入,与行业龙头展开深度对话,推动其调整资源配置策略,以释放香港牌照的潜在价值。
  2. 成本绞索:中小券商的生死困局
  中小券商若欲立足香港拓展海外业务,须面对CA认证、行情数据、系统研发等多重成本压力。以CA单次验证为例,高昂费用成为营运掣肘。破解之道在于香港政府推出针对性补贴政策,降低普惠金融门槛,助力中小机构参与国际竞争。
  3. 入金摩擦:客户体验的关键短板
  “如何降低美元转账费用?”已成国际客户日常痛点。高淨值客群或可容忍成本损耗,但互联网长尾客户对微小费用变动极度敏感。相较新加坡支援Wise等创新支付工具,香港的入金路径便利性明显不足。当务之急是探索监管框架内的新型入金方案,便捷跨境入金,提高国际客户投资体验。
  破局时刻:政府与券商的共进之路
  政策支持仅是开始,香港互联网券商更需刀刃向内,从APP设计开始进行自我革新:
  • 终结“伪全球化”体验,打破中英文粗暴翻译的交互壁垒,实现多语言精准适配
  • 避免将中文版高密度介面强塞给其他语言用户,打造真正国际化的产品框架,重建产品包容性
  • 以“无缝流畅体验”铸为核心竞争力,让全球用户直观感受香港金融服务的高效与专业。
  香港的答案:重夺国际金融主动权
  在香港牌照完全具备服务全球客户的产品能力、信任背书与技术基础之际,业界却掀起出海拿牌的风潮。观此现象,香港亟需思考如何焕发本地牌照的国际生命力。
  正如上文从券商角度出发的实务层面剖析,当前关键瓶颈在于三大核心课题:
  1. 成本优化机制:业界需要政企协作的CA验证费用分摊模式;
  2. 资金通道革新:在证监会监管框架下探索更灵活的入金解决方案;
  3. 体验升级改革:告别粗暴翻译,用技术实现深度全球客户本土化体验。
  政府疏通政策堵点,券商提升产品锐度,双轮驱动下,香港完全有能力成为全球数位投资者的首选门户——毕竟,这裡本就是世界的金融主场。
  致业界:
  当您在他国申领第N张牌照时,请重估香港牌照的全球潜能——它从未是枷锁,只是未被充分激活。
  注:文中“全球互联网客户”特指非中国内地、非香港居民的个人投资者,符合香港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政策导向
  (作者:熊猫证券有限公司总经理 JW)
 
责任编辑:陈康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