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博贺开渔节上的青春力量:95后渔三代接棒闯深海

2025-08-18 12:19:40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8月17日的博贺渔港晴空万里,26岁的陈明辉正在粤茂渔远航168号的甲板上调试声呐探鱼仪。这位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的"渔三代",去年返乡接手了父亲的远洋渔船,如今已是船队里最年轻的船长。"爷爷那辈靠星辰辨方向,爸爸用雷达找鱼群,到我这儿已经能用卫星云图分析渔场了。"他指着平板电脑上闪烁的洋流数据说道。

  在开渔节青年渔民座谈会上,四十多位像陈明辉这样的年轻人畅谈理想。95后女船员林雪娇分享了她改造灯光围网技术的经历:"用LED集鱼灯替代传统汞灯后,单船节能率达到40%。"会上宣布成立的"博贺青年渔民创业联盟",将获得政府提供的500万元贴息贷款,专门用于支持渔业技术创新。

  码头上,一群身着橙色救生衣的青少年格外醒目。他们是参加"小渔民体验营"的中学生,正跟着老渔民学习打缆结。"这种双套结越拉越紧,我太爷爷当年就用它拴船。"14岁的李海涛反复练习着,他父亲是船厂的焊接工,"以后想造大船,去更远的海"。

  传统与现代交融 渔家文化焕发新生

  午后炙热的阳光下,博贺镇文化中心的咸水歌擂台赛正酣。72岁的歌王黄老太即兴唱起新编的《开渔赋》:"北斗导航指航向哎,万吨渔仓踏浪归哟……"台下年轻观众举着手机录像,直播间点赞数瞬间破万。文化站站长透露,今年收集的27首新编渔歌中,有15首出自90后之手。

  在渔网编织技艺展台,省级非遗传承人阮金妹正在教游客编织迷你网兜。"现在改用尼龙线了,但梭子穿梭的手法没变。"她身旁的展柜里,陈列着从民国时期的麻绳网到现在的防刮网演变史。令她惊喜的是,有服装学院的学生专程来采集纹样,"说要把渔网纹用到时装设计上"。

  夜幕降临后,渔港堤岸变身露天影院。正在放映的纪录片《闯海人》记录了老渔民林伯最后一次休渔期检修渔船的全过程。当镜头扫过船舷"顺风得利"的朱漆字样时,现场响起一片掌声。制片人表示,这部由本地青年导演拍摄的影片,将在下月参加国际海洋电影节。

  安全护航为丰收保驾 多方联动守护碧海

  开渔节期间,海巡船0756正在港外海域巡航。船长黄志强紧盯雷达屏幕:"今天已劝返3艘救生设备不合格的渔船。"在他身后,新安装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正将周边海域的船只动态实时传回指挥中心。南海救助局的数据显示,今年新增的4个海上应急值守点,使救援响应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

  在渔港检疫中心,工作人员对每艘进港渔船的渔获进行抽样快检。"尤其要检测雪卡毒素和重金属含量。"检验员小吴将一批马鲛鱼样本放入仪器,15分钟后电子屏显示"合格"。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介绍,今年启用的"溯源二维码"已覆盖90%以上出港渔获,消费者扫码可知捕捞海域、渔船信息。

  18日清晨,陈明辉的渔船满载金枪鱼凯旋。看着父亲用传统手法处理第一网鱼获,他悄悄拍下视频发到家族群:"老手艺不能丢,新技术更要追,咱们家的渔船一定会驶得更远!"据统计,开渔节前两日博贺渔港总出航船次达1500余次,渔获交易额突破1.2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8%。

  

责任编辑:陈康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