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博贺渔港,海风裹挟着咸鲜的气息扑面而来。随着2025年茂名博贺开渔节圆满落幕,这座千年渔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四天节庆期间,累计吸引游客超25万人次,带动消费突破1.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场渔文化盛宴背后,是传统渔业乡镇向现代化渔港经济区转型的生动实践。
渔港改造升级 老码头变身网红打卡地
走在博贺渔港新铺设的滨海步道上,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曾经斑驳的码头护岸,如今镶嵌着记录渔家历史的浮雕;锈迹斑斑的旧船厂,改造成为集渔具展销、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渔人码头"综合体。"我们特意保留了这座上世纪60年代的龙门吊。"项目负责人指着已成为景观构筑物的钢铁骨架介绍,改造中最大限度留存工业记忆,新建的透明观景平台可俯瞰整个渔港。
在渔港西区,由23艘退役渔船改造的"海上民宿"成为新晋网红。住在"粤电渔388"号船舱的王女士一家正忙着拍照:"推开窗就是海浪声,孩子特别喜欢船长室的罗盘。"这些民宿每晚价格从388元到888元不等,开渔节期间需提前两周预订。据统计,渔港周边新增的48家特色民宿,带动当地村民户均增收超3万元。
非遗活化利用 老技艺找到新传人
开渔节期间,省级非遗项目"博贺渔网编织技艺"体验区总是围满游客。65岁的传承人李阿婆手指翻飞,梭子在尼龙线间穿梭如蝶。"现在用的虽然是新材料,但'三绞三拧'的老手法一点没变。"让她欣慰的是,工作室新收的5个90后学徒,已能独立编织小型渔网。"有个孩子还琢磨出手机渔网包的新款式,网上卖得特别好。"
在渔歌擂台赛现场,年轻面孔占据半壁江山。25岁的音乐教师林小渔将电子乐融入传统咸水歌,改编的《浪里追鱼》赢得阵阵喝彩。"我们在抖音发起'渔歌新唱'挑战,播放量已经破百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的渔文化内容,吸引年轻观众占比达62%。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展区,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团队展示的"智能渔浮标"项目已进入量产阶段。"这个浮标能实时监测水温、盐度,数据直接传到渔民手机。"团队负责人陈明辉说,产品获得200万元天使投资,首批300套已被预定一空。
产业链条延伸 小渔获做出大文章
在渔港东侧的精深加工区,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将刚上岸的马鲛鱼变成即食鱼丸。"我们研发的低温锁鲜技术,能保留90%以上的营养成分。"食品公司经理黄志强拿起一包鱼丸介绍,这些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已销往RCEP成员国。据悉,园区内8家企业今年新增精深加工生产线12条,带动就业岗位500余个。
冷链物流区同样忙碌。一辆装载着活鲜的冷链车正准备发往澳门,"车上的红斑鱼都有'身份证'。"工作人员扫描鱼鳃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即显示捕捞海域、渔船信息及检测报告。今年新建的3万吨级冷库,使渔获保鲜期延长至45天,助力产品打入内地高端市场。
夜幕降临,渔港夜市香气四溢。大学生创客小林的海鲜烧烤摊前食客不断,"这个墨鱼汁冰淇淋是独创,每天限量50份。"像他这样的青年创业摊位,在开渔节期间新增了127个。镇政府提供的"创业礼包"包含场地减免、技能培训等扶持政策,让更多年轻人愿意留下来。
站在新落成的渔港观景台远眺,月光下的博贺港灯火通明。渔船、冷链车、游客交织成流动的风景,仿佛在诉说:这个千年渔港的振兴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