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州市石鼓镇深埇村,村民正忙着晾晒刚收获的芝麻。这些金黄的芝麻将被送往当地的月饼厂,变成香甜的月饼馅料。村支书李建国算了一笔账:"去年我们村向月饼企业供应原料,户均增收8000多元。"这仅仅是茂名"月饼+"助农模式的一个缩影。
深埇村的变化始于三年前。当时,茂名市启动"月饼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推动月饼企业与农村建立原料直供关系。村委会牵头成立了"芝麻种植合作社",与三家知名月饼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村民李伯告诉记者:"以前种芝麻要自己找销路,现在企业直接来收,价格还比市场高5%。"仅芝麻一项,全村去年就增收60多万元。
在电白区,月饼企业创新推出"共享工厂"模式。村民可以将自家种的绿豆、红豆送到工厂代加工,制成月饼后通过企业的渠道销售。村民陈伯笑着说:"我家的绿豆今年做了200盒月饼,比直接卖豆子多赚了3000块。"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农民销售难题,又丰富了企业原料来源。目前,已有23个乡镇加入这一计划,带动5000多户农户增收。
月饼产业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信宜市钱排镇打造了"月饼文化体验游",游客可以参观传统月饼制作,体验DIY。镇里建起了月饼文化展示馆,展示从古至今的月饼模具和制作工艺。今年中秋假期,预计将接待游客5万人次。村民阿珍开的农家乐,仅8月份就收入3万多元。"游客来体验做月饼,顺便吃饭住宿,生意越来越好。"她说。
茂名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月饼企业与23个乡镇签订原料直供协议。除了传统的芝麻、花生等原料,还带动了荔枝、龙眼等特色水果的深加工。"我们正在建设月饼产业示范园,将种植、加工、旅游等环节串联起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该负责人表示。
在化州市,月饼企业还设立了"乡村振兴车间",优先聘用当地村民。村民阿英经过培训后成为质检员,月收入4000多元。"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也不比外出打工差。"她说。目前,这样的车间已解决800多人就业。
茂名市乡村振兴局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将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原料品质,推动月饼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要让小小的月饼,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该局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