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茂名博贺开渔节的闭幕总结会上,一组数据引人深思:相比去年,今年参与开渔的渔船减少8%,渔获总量却增长15%,渔民人均收入提高22%。这"一减两增"的背后,是博贺镇推动渔业转型升级,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 向深海要效益
"看这片海域,水温21.3℃,盐度32‰,正适合金枪鱼群聚集。"粤茂渔远航168号的驾驶舱内,船长陈伟强指着电子海图上的色块分析。这艘配备卫星遥感系统的渔船,今年已3次精准定位鱼群,单航次最高捕获量达40吨。像这样的"智慧渔船",博贺港现有89艘,虽然仅占渔船总数的9%,却贡献了35%的渔获量。
在离岸12海里的放鸡岛海域,一组直径60米的巨型网箱随波起伏。养殖户老黄正操纵无人机投喂饵料,"以前靠小船撒料,现在手机一点就能完成。"这些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的金鲳鱼,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生长状况,成活率提升至92%。海洋渔业部门透露,今年新建的3个深海养殖示范区,将带动150艘近海渔船转产转型。
生态补偿 让海洋休养生息
开渔节首日举行的增殖放流活动颇具仪式感。渔民代表将200万尾黑鲷鱼苗缓缓放入海中,这些鱼苗的资金来源颇具创新——来自违法捕捞案件当事人缴纳的生态补偿金。"现在抓到偷捕的,不单罚款,还要他们亲手放流鱼苗。"渔政执法队员介绍,今年已办理生态补偿案件11宗,累计放流鱼苗超600万尾。
在博贺近海,30座人工鱼礁构筑起海底"安居工程"。潜水员拍摄的画面显示,沉入海底的混凝土构件已成为珊瑚虫的乐园,鱼群密度达到周边海域的3倍。更令人惊喜的是,通过连续5年投放人工鱼礁,曾经绝迹的锦绣龙虾重现该海域。今年推出的"认养鱼礁"活动,已有企业认购礁体2000立方米,资金全部用于生态修复。
循环经济 变废为宝增效益
渔港码头上,一辆专用运输车正将鱼内脏运往加工厂。"这些下脚料能提炼鱼油、制作有机肥,一点都不浪费。"环保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天处理10吨渔业废弃物,可生产2吨高蛋白饲料,年产值超500万元。今年新建的3个废弃物处理中心,使渔港区垃圾减量达70%。
在船厂改造区,老渔民林伯带着游客参观用废旧渔网编织的环保艺术品。"这些尼龙网要600年才能降解,现在我们把它变成手提包、地垫。"工作室墙上的数据显示,今年已回收处理废弃渔网80余吨,相关手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售往全国各地。
夕阳西下,归港的渔船陆续靠岸。渔民们惊喜地发现,港区新安装的船舶污水接收装置已投入使用。"废油废水都有专人处理,再也不用偷偷排放了。"船长李振海说。据生态环境部门监测,今年博贺近海一类水质海域面积较去年扩大15%,赤潮发生次数下降为零。
站在生态与效益的平衡点上,博贺渔民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善待海洋,就是守护自己的金山银山。这场蓝色粮仓的绿色革命,不仅让千年渔港焕发新生,更为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