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中交三航局六公司深圳地铁20号线项目新锐风采:一线“新苗”拔节生长

2025-08-22 16:20:09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深夜,中交三航局六公司深圳地铁20号线项目的技术员沈香龙正守在一台冲击式钻孔机旁,他今晚要将这根灌注桩浇筑完成。

  “进度如何?桩基施工都还正常吧?”沈香龙的基层导师王沐来到了他的身后,“今晚又要盯现场了,辛苦啦。”沈香龙笑了笑,“没事,要确保万无一失!”

  这一年,沈香龙是在地下的钢筋丛林与混凝土轰鸣声中度过的,施工过程的严苛盯控、验收环节的锱铢必较、浇筑时的彻夜坚守……日常工作的经纬线编织了他技术员身份的底色,而一年前他尚是稚嫩且常被问题缠绕的“新苗”。

  刚到现场,地铁项目工程的规模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予了沈香龙极大的震撼。高大的成槽机一下又一下地进行地连墙成槽开挖,现场各种设备运转的声音谱成了地铁建设的“劳动号子”,为紧张有序的现场施工氛围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然而,初出茅庐的沈香龙有些手足无措,图纸、技术资料比学校里所学的内容复杂得多,他只能承担一些清理积水、搬运零星材料等基础工作。当接到整改单时,他又只能向师父王沐求助。

  “师父,我是退伍军人,论吃苦耐劳我不在话下,但是我现在上手现场工作没有一点头绪,在工人眼里我就是一个啥也不懂的‘小白’。”在与导师谈心的时候,沈香龙向王沐说明了自己的困惑。而他的日常表现,王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现场去要多跟有经验的前辈们请教,从现场学印象会更加深刻的。”

  此后,沈香龙成了部门里的“问题大王”。“这样的养护措施到位吗?”“质量把控还需要关注什么?”“怎么样和工人进行高效的沟通?”......现场管理人员几乎被问了个遍,而他们也十分欢迎这位“有问题”的新技术员,尤其是老技术员王志强,在日常巡查中经常向沈香龙言传身教现场技能。

  “小沈,现在是雨季,冠梁及支撑梁这里要及时地进行喷锚支护,否则会有坍塌风险。”随即他蹲下,拉来防水雨布进行覆盖,并及时安排协作队伍进行喷锚支护施工。沈香龙边看边学,如同一块吸不饱水的海绵一样求知若渴。

  在一次桩基施工的过程中,沈香龙与师父王沐在核定孔深的时候发现了塌孔的情况,“立刻调循环浆过来,先清理孔洞中的沉渣。”王沐当机立断,也想借此机会为沈香龙开一次“现场课堂”。

  在师父有条不紊地指挥下,沈香龙的信心也越来越足,成功处理了突发情况。再次注浆时,王沐也不忘叮嘱他要注意导管底部距离,桩孔底要控制在30-50厘米,防止堵管或埋管,保证初灌混凝土能将导管埋深的高度控制在规范要求内,确保足够的出料冲击力,排出泥浆和沉渣。”师父的话语平静中透露着自信,为沈香龙上了一堂完整、生动的现场管理课。

  从此,沈香龙眼中的工地换了模样。他会主动去“找事”:深大站冠梁混凝土浇筑前反复核对模板垂直度,作业间隙留心检查围挡是否牢固,雨天则提前疏通排水路径……当暴雨突袭基坑,积水威胁刚开挖的基坑时,他也会毫不犹豫跟随前辈们跳入泥水中,与工人们一起用水泵、用桶奋力排水。身上斑驳的泥点,无声地见证了他一年以来从不知所措到主动求知再到挺身担当的成长。

  新苗承古木,风雨共根深。在王沐以及项目部其他前辈们的指导下,沈香龙在现场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已经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在不懈努力下,他也获得了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如今,在深圳地铁20号线项目地下数十米的地方,沈香龙还在用自己一如既往的干劲向上攀登,诠释着一个优秀青年工程人的责任与担当。

  内容提供|张津 林杨阳

责任编辑:陈康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