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AI成为内容创作助手:是解放,还是束缚?

2025-08-22 16:21:42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三月,一场新媒体生态大会上,高达三米的《AI红利》巨型图书装置前,挤满了前来“取经”的网红和创作者。这幅景象,折射出内容行业对人工智能既兴奋又焦虑的复杂心态——AI已不再是遥远的未来,它正强势介入每一个创作环节。

  从ChatGPT到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生成式AI工具让“AI写作”从概念迅速落地为日常。它们承诺的是效率的飞跃:几秒生成新闻稿、一键产出精美配图、一句话生成视频片段……“人人皆可创作”的时代仿佛触手可及。但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创作者们深深的自我怀疑:当技术趋于普惠,专业创作者的核心价值究竟何在?

  当AI成为“灵感伙伴”

  传统的头脑风暴,往往受限于团队的知识边界和即时状态,容易陷入群体思维的窠臼。而AI的介入,正在改变这场创意游戏的规则。

  大型语言模型以其广博的知识储备、跨领域联想和高速生成能力,能在几秒钟内产出数十个新鲜点子。它没有心理包袱,不惧怕提出看似荒诞的构想,也不会被既定套路束缚。有博主亲测,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引导ChatGPT等模型扮演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多轮对话,短短15分钟就能激发出上百个可行的创意方向。

  更重要的是,AI能轻松跨越学科壁垒。在人工策划时,我们常不自觉地局限于已知领域,而AI却擅长将不同领域的热点与冷门主题巧妙结合,生成出人意料的跨界选题。这种“客观且不知疲倦”的创意副驾驶,正成为越来越多内容团队的“编外成员”,帮助突破思维定式,提升选题的创新浓度。

  效率引擎:改写、摘要与校对

  进入内容加工环节,AI工具展现出其“快准狠”的一面。

  自动摘要功能能从长篇大论中精准抓取要点,让创作者快速掌握资料核心;智能改写则能根据需求对文本进行重组优化,或扩充、或精简、或转换风格,提升表达的清晰度和感染力。面对不同受众,AI可以调整专业术语为通俗表达,或为同一内容打造不同平台适配的版本。

  同时,自动校对功能能一键扫描稿件,精准捕捉拼写错误、语法漏洞和标点误用,大幅减少低级错误。这些曾经需要编辑反复打磨的繁琐工作,现在只需AI工具一键即可完成,实现了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各类AI写作助手正将这些功能整合成一站式平台。例如“讯飞写作”就内置了文字规整、全文摘要、扩写、缩写、改写、续写和文本校对等丰富工具,在用户完成初稿后自动优化文章结构与语言。国内媒体也在积极测试AI的实用场景:提炼新闻标题、检查稿件差错、改写稿件适配短视频……虽然目前不同模型水平参差不齐,但在这些重复性高的环节,AI的介入确实显著加快了内容生产节奏。

  从资料处理到脚本生成

  AI的触角已延伸至创作流程的更多环节。

  在资料梳理方面,AI能充当高效的信息助理,帮助快速检索整合信息,提升调研效率。有媒体从业者分享,只需将详细需求描述给AI,它往往能生成符合要求的规范材料,省去了大量搜集和熟悉背景的时间。借助大模型强大的知识库与理解力,AI还能协助整理采访记录、归纳报告要点,甚至根据素材生成初稿。有学者估计,引入大模型后至少可节省70%的信息处理精力,让人能更专注于深度分析与创意构思。

  在脚本撰写领域,AI更展现出“高速创作引擎”的实力。通过预训练的语言模型,AI能根据简单提示生成短视频脚本、播客大纲乃至电影分镜。正如业界观察所指出的:“AI生成一条短视频脚本只需5秒,而人类可能需要5小时。”那些曾经让无数网红赚得盆满钵满的套路化脚本、千篇一律的文案,如今AI瞬间就能批量复制。这对创作者既是压力也是机遇——以往耗时的初稿工作现在可由AI快速提供多个雏形,创作者则专注于筛选优质创意并进行深度打磨。

  人机协作的未来

  纵观全局,生成式AI对内容产业的影响将是持续而深刻的。它带来的效率提升具有革命性意义,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尚无任何模型能高质量独立完成采编全流程工作,“全能AI记者”仍遥不可及。

  在AI时代,专业内容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愈发体现在那些机器难以复制的领域:对选题的敏锐洞察、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和价值判断,以及独特的创意策划能力。这些“不变”的专业素养,正是创作者立足的根本。

  最终,AI或许能成为创作者得力的“第二大脑”,但前提是我们能始终掌控方向、明晰边界。创作者需要根据自身领域特点,理性选择AI介入的深度与方式,形成人机取长补短的协同模式。只有当我们驾驭技术而不是被技术裹挟,坚守对内容品质和真实性的追求,才能将AI的潜能真正转化为创作力,避免陷入同质化与失真的陷阱。

  说到底,AI是工具,不是主角。创作的灵魂,始终在人身上。

  作者:李彤

  

责任编辑:陈康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