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2025年海洋伏季休渔结束,福建晋江深沪湾畔千帆竞发,争“鲜”出海,期待鱼获满仓。不远处的中交三航局六公司晋江深沪中心渔港扩建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人员奔忙,一座现代化渔港的轮廓逐渐清晰。
2024年初,项目进入关键施工阶段,面对业主“工期不延期、质量不打折”的硬性要求,项目工程部长倪时峰立下了“军令状”,带头啃下裸岩地质平台搭设、桩基灌浆等“硬骨头”。他的施工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钢平台搭设要点、桩基施工数据,扉页里,“没有攻克不了的地质难题,只有不断突破的工程匠心”格外醒目。
创新赋能:向大海要立足之地
项目施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海底分布着厚度不均的抛石层、大面积裸岩、浅岩层及斜岩面,犹如一张布满陷阱的“地质迷宫图”。
项目建设的首道难关便是裸岩地质条件下搭建施工平台,向大海要立足之地。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传统钢管桩在坚硬的裸岩上难以贯入,潮汐涨落更让平台稳定性雪上加霜。
倪时峰迎难而上,带领技术团队展开研究,创新提出“三角形制动墩”稳固基础,将单根钢管桩基础改为3根钢管桩,3根钢管桩之间由横向剪刀撑、水平撑相连接形成整体,让三角形的稳定性优势充分发挥。
为了进一步让平台“站稳脚跟”,在抛石层范围内的钢栈桥搭设区域,倪时峰还增设了“日”字形制动墩,将单排3根钢管桩改为双排、每排3根钢管桩。
这一系列的新方案解决了裸岩地质条件下平台立柱结构的稳定性问题,确保了整个作业平台的结构稳定,进而保障了项目的施工安全。
提质增效:与裂隙做智慧博弈
灌注桩施工中,抛石层孔隙与岩层裂隙极易导致漏浆,斜岩面和护筒间的间隙,更犹如无底洞般吞噬着冲孔泥浆和成桩混凝土。
为了解决桩基漏浆问题,项目部成立了“码头灌注桩施工技术攻关小组”,倪时峰作为组员之一,同小组成员开展了技术研讨。通过对冲孔桩漏浆原理分析,技术攻关小组创造性提出“双护筒开孔+特质黄土、水泥混合造浆”施工工艺,在钻进过程中添加优质粘土和水泥混合造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泥浆比重,并在清孔完毕后,严格进行孔底沉渣厚度的测量,确保沉渣厚度符合浇筑要求。
确定好施工工艺,还得盯好落地执行。只要现场开始施工,就能看到倪时峰穿梭于各处作业场地的身影。海边的紫外线强烈,风吹日晒下,他的脸也变得黑黢黢的,但项目现场管理质量稳步提升,“一机一登记”也同步落实到位,漏浆率也降至10%,单桩成桩时间压缩至6天一根,项目抢回了关键工期。
众擎易举:聚人才汇攻坚合力
“工程不是一个人的战场。”这是倪时峰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更好发挥“传帮带”作用,倪时峰与新员工黄鸿辉结对成为师徒。倪时峰为徒弟制定了详细的导师带徒培养计划,并提出了“3+3”培养模式,即每天3小时现场实操教学,每周3小时案例分析研讨,帮助徒弟更快掌握施工技巧。
针对裸岩平台施工难点,倪时峰带着黄鸿辉蹲守潮间带,实地查看地勘资料,并手把手教授岩层平台搭设、桩基施工控制技巧。他还鼓励徒弟结合所见所学自主编制《钢平台应急加固方案》,自己则退居“幕后”,负责在关键节点点拨徒弟思路,以及做好方案把关工作。
“师父让我在实战中学习成长,也给了我很大的空间尝试独立作业,现在我也能独立指挥3个协作队伍做好工作了!”黄鸿辉说道。
为打破部门壁垒,倪时峰在项目班子的支持下,推动成立“技术攻坚铁三角”——工程部牵头制定技术方案,安环部把控风险节点,物设部保障物资设备供应。
他每日召开“施工早班会”,特别是在解决灌注桩漏浆问题期间,各部门分别从条线工作和专业领域提出工作计划,群策群力解决建设难题。安环部提出钢平台定时检查加固、海浪潮汐对堵漏作业的影响预警,物设部确保生产主材、堵漏注浆材料及时供应,工程部优化施工参数,形成可操作的高效工艺。
这种高效协同使桩基施工堵漏效率提升60%,获得业主、监理的高度评价。
如今,晋江深沪中心渔港扩建项目的496根灌注桩如定海神针般扎根海底,临时搭建的钢平台也“功成身退”,墩台施工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不远处,结束“耕海”征程的渔民们陆续回到了渔港,传递着满载而归的喜悦。
内容提供|袁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