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疍家渔歌新唱,博贺渔港的文旅融合协奏曲

2025-09-01 11:32:42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清晨的博贺渔港,引擎轰鸣,千帆竞发,依旧是华南地区最繁忙的渔业基地。但当夕阳西下,渔船归港,这里的风景便悄然变换了模样。古老的疍家渔歌不再仅仅飘荡在海上,更在新修的渔港栈道上响起,吸引着来自四方的游客。这座百年老港,正在渔业与文旅的融合中,谱写着新的篇章。

  “以前游客来,看看渔船、买点海鲜就走了。现在不一样,他们想听故事,想体验我们的生活。”一位老渔民一边整理渔网,一边向记者感慨。如今,他的另一重身份是“文旅顾问”,向游客展示传统的捕捞技艺,讲述惊心动魄的海上故事。

  变化源于博贺渔港的升级改造。政府在强化其渔业枢纽功能的同时,精心打造了一条滨海旅游景观带。长长的木质栈道延伸入海,成为了观赏海上日落的绝佳点位;原本杂乱的岸线被整治一新,建起了海鲜美食广场、渔民文化展馆和小型休闲公园。昔日仅具生产功能的渔港,变成了一个集捕捞、交易、加工、餐饮、观光于一体的综合体。

  疍家文化,这一极具特色的海洋民俗,被深度挖掘和活化。文化展馆里,陈列着渔船模型、渔具和历史照片,诉说着“海上吉普赛人”的过往。节假日里,会有疍家后人现场表演原生态的渔歌对唱,那粗犷而悠扬的旋律,带着大海的咸味,令人沉醉。

  夜幕降临,渔港周边的海鲜大排档座无虚席。刚从船上卸下的海鲜,转眼就成了食客桌上的美味。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赞叹:“这不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体验。看着港口,吹着海风,吃着最新鲜的海产,感觉和这座城市的生活脉搏贴得更近了。”

  博贺渔港的转型,没有抛弃其渔业之“根”,而是为这深厚的根基注入了文化的活力与旅游的动能,让传统渔港在新时代焕发出独具魅力的生机。

责任编辑:陈康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