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冼夫人:被正史铭记的岭南“女中豪杰”

2025-09-02 12:29:50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高州冼太庙的正殿内,一块斑驳的明代碑刻静静矗立。碑文记载着冼夫人在平定岭南叛乱后“不戮一人”的细节,字迹虽已模糊,但那份“止戈为武”的智慧仍清晰可辨。这或许是茂名“好心精神”最早的源头——一位南朝时期的女性政治家,用她的胸襟与胆识,在岭南大地上书写了一段超越时代的传奇。

  正史中的“另类”女性

  翻阅《隋书·谯国夫人传》,一个打破传统认知的形象跃然纸上:“夫人幼贤明,多筹略,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在中国古代正史中,女性被单独立传者屈指可数,而冼夫人不仅位列其中,更被赞为“女中奇男子”。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林伟指出:“她不仅是俚族首领,更被隋文帝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力,实际掌控岭南军政大权,这在男权社会中堪称奇迹。”

  在茂名市博物馆,记者见到一件唐代铜鼓拓片,其上刻画着冼夫人接见汉使的场景:她身着俚汉融合的服饰,两侧侍从分别持中原符节与俚族铜鼓。这一细节印证了《资治通鉴》中“夫人和辑百越,远近怀之”的记载——她既保留俚人“击鼓聚众”的传统,又引入中原的行政管理体系,开创了“汉俚共治”的格局。

  “好心”的实践:从战场到婚俗

  公元550年,冼夫人与高凉太守冯宝联姻,这场政治婚姻背后藏着她的深谋远虑。在高州长坡镇冯冼联姻古驿道遗址,当地文史专家周明发现了一块刻有俚汉双语的界碑:“冯冼两家约定‘共耕盐田’,这实际是经济融合的契约。”更耐人寻味的是,冼夫人打破俚族“女不外嫁”的旧俗,主动促成俚汉通婚。今天茂名乡村仍保留的“送嫁娘”仪式中,新娘跨火盆时需诵读“好心谣”,正是这一历史的遗存。

  她的“好心”更体现在军事行动中。电白区霞洞镇流传着一个传说:冼夫人平定欧阳纥叛乱时,曾下令“降者不杀”,并分发粮种给俘虏回乡耕种。在霞洞出土的南朝陶罐上,考古人员发现了稻穗纹饰与汉俚符号并存的图案,或可佐证这一传统。茂名俚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明说:“她的‘好心’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化敌为友’的政治智慧。”

  争议与真实:被神化背后的历史逻辑

  在阳江、茂名、湛江三地关于“冼夫人故里”的争论中,高州冼太庙的唐代莲花柱础成为焦点。记者现场看到,这些柱础与庙内明代碑刻存在明显年代断层。中山大学考古系团队最新检测发现,部分础石实际为宋元时期重修物。“我们不必执着地理归属,”高州市博物馆馆长李强坦言,“冼夫人活动范围涵盖整个岭南,她的价值在于精神遗产而非属地之争。”

  这种精神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复苏。在化州一所小学,孩子们用橡皮泥捏出“冼夫人劝和”的场景;B站上,UP主将她的故事改编成“岭南版三国演义”。当历史学者还在考证她的出生地时,年轻人已用新的语言重新诠释“好心”——这或许才是对这位传奇女性最好的纪念。

责任编辑:陈康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