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民俗里的“活化石”:年例、傩舞与冼夫人崇拜

2025-09-03 10:25:36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正月十七凌晨三点,电白区沙琅镇的祠堂前已火光通明。72岁的非遗传承人黄伯正在为傩舞面具点朱砂——这是年例巡游前最重要的仪式。当他为冼夫人面具画上第三笔眉峰时,突然对记者说:“你看这眉毛,要画得比男子还英气,因为她本就是带兵的人。”

  傩舞里的“女战神”密码

  沙琅傩舞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冼夫人事迹浓缩为七个定格动作。当舞者甩动铜铃模拟“行军列阵”时,围观老人会齐声喊出俚语古调。茂名市非遗中心负责人发现,这种唱词实际是南朝军令的变体:“比如‘嗬嘿’对应‘前进’,‘呜呼’代表收兵,这是活着的军事密码。”

  更令人惊讶的是面具造型。记者对比海南儋州、广西玉林等地的冼夫人像,发现只有沙琅版本头戴雉羽冠——这与《隋书》记载她“亲披甲胄”的形象吻合。中山大学民俗学教授解释:“雉羽是俚人首领象征,说明傩舞保留了未被汉化的原始记忆。”

  “好心粮车”:从历史到现实的奇妙闭环

  巡游队伍末尾的“好心粮车”总是最受欢迎的。车上堆满村民自发捐赠的蔬菜大米,最终会送往孤寡老人家中。这种习俗源自冼夫人军队“行军必携粮赈民”的传统,但82岁的陈阿婆给出了新解:“三年自然灾害时,我们村就是靠分粮车活下来的,现在不过是把老规矩捡回来。”

  在信宜市镇隆镇,记者见到一种更极致的实践:年例宴席的剩菜必须做成“百家饭”分食。镇文化站站长说:“冼夫人当年用‘共食’化解部落矛盾,今天我们靠它减少浪费,一脉相承。”

  短视频时代的仪式重构

  年轻一代正用新技术重塑传统。在抖音#茂名年例话题下,00后博主“俚人小瑶”用电子音乐混剪傩舞片段,获得23万点赞。但争议随之而来——当她给冼夫人面具加上“机械战甲”特效时,有网友怒批“亵渎祖先”。

  这种碰撞在冼夫人信俗申遗过程中尤为明显。非遗保护中心尝试用VR还原祭祀场景,却遭到老人反对:“没有真火真香,哪来诚心?”而年轻人反问:“你们当年不也用电喇叭取代了铜锣?”

  或许答案藏在沙琅镇中心小学的课堂里。这里的孩子既要学跳传统傩舞,也要设计冼夫人主题动漫。当记者问“什么是好心精神”时,一个女孩回答:“就是像冼夫人那样,让所有人都能好好吃饭。”——这质朴的答案,恰是千年民俗最本真的传承。

责任编辑:陈康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