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争议中的“冼夫人故里”:文旅开发与历史真实的边界

2025-09-03 10:31:58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茂名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一块刻有“冯冼联姻古道”的石碑静静立在荔枝林边。村民黄伯用粗糙的手掌抚过碑面:“小时候听老人说,冼夫人就是从这里骑马去高凉郡成亲的。”但就在30公里外的阳江市阳西县,另一座“冼夫人故里”景区正在扩建,入口处赫然立着“岭南圣母出生地”的巨型牌坊。

  一块唐代柱础引发的争论

  高州冼太庙的“镇庙之宝”,是一块据传为唐代遗存的莲花柱础。记者蹲下身观察,发现础石表面有清晰的绳纹——这是唐代建筑常见的工艺特征。但中山大学考古团队2023年的检测报告显示,础石内部矿物成分与当地宋代采石场更为接近。“建筑可能历经多次重修,”带队教授坦言,“但村民更愿意相信这是冼夫人亲手抚摸过的原物。”

  阳江方面则搬出《电白县志》的记载:“夫人城在县西十里,冼氏故居也。”电白历史上曾隶属阳江,使得两地争论更显复杂。阳西县文旅局展示了一组出土的南朝陶俑:“这些女性俑佩戴的银饰,与冼夫人时代俚人贵族装束高度吻合。”

  “记忆争夺战”背后的文旅经济学

  在百度地图上搜索“冼夫人故里”,会同时出现高州、电白、阳江三个定位。高州依托冼太庙打造了完整的朝圣路线,去年吸引游客62万人次;阳江则投资3.2亿元建设影视基地,计划拍摄冼夫人题材网剧。

  这场争夺甚至蔓延到学术领域。2024年初,某高校课题组发布“冼夫人活动轨迹GIS分析”,立即遭到两地学者联名质疑。茂名市社科联主席苦笑道:“我们开会时都要避免讨论籍贯问题,否则饭桌就会变成辩论场。”

  村民的“第三种答案”

  在争议漩涡中,旧城村的老人给出了意想不到的视角。83岁的冯阿婆在自家祠堂指着一幅泛黄画像:“冯宝公和冼夫人每年都回来‘吃年例’,他们会在乎现在划给哪个市吗?”她的话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事实:在民间信仰中,冼夫人早已超越地理界限。

  这种超脱反而催生了创新合作。2025年,三地联合申报的“冼夫人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共享品牌的同时各自开发衍生品——高州的铜鼓文创、阳江的海盐香囊、电白的俚语表情包,形成了奇妙的互补。

  当记者离开时,长坡镇的孩子们正在石碑旁玩一种新游戏:用手机AR扫描碑文,会跳出动画的冼夫人讲解历史。或许未来的答案,就藏在这种既尊重传统又拥抱科技的态度之中。

责任编辑:陈康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