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从“冼夫人信俗”到“好心志愿者”:道德符号的现代转化

2025-09-04 09:59:12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化州市“好心食堂”的玻璃门上,贴着一张特别的告示:“今日供餐:冼夫人行军粥(改良版)”。负责人小林揭开大锅,浓郁的陈皮香扑面而来——这是她用现代营养学改良的配方,原料包含绿豆、糙米和化州特产橘红。

  “积分制”里的古代智慧

  食堂墙上挂着“好心积分榜”,记录着村民参与公益服务的次数。72岁的李伯用30积分兑换了一袋米:“我帮邻居修屋顶得的分数,和当年冼夫人‘立功受赏’一个道理嘛!”这套机制的设计灵感,正来自冼夫人统领部众时“有功必录”的传统。

  但传统与现实的碰撞时有发生。有村民质疑:“老祖宗讲究‘施恩不图报’,现在搞积分是不是变味了?”社工小陈翻开明代《高州府志》念道:“冼夫人‘赐粟帛以励善行’,其实最早的好心积分是她发明的。”

  青年志愿者的“文化解码”

  在茂南区金塘镇,00后志愿者阿杰开发了一款“好心地图”小程序。用户扫码就能看到冼夫人当年在此驻军的史迹,并领取“虚拟粮草”兑换现实优惠。“年轻人觉得历史太遥远,”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打卡数据,“但如果我们说‘冼夫人是岭南首个社区团长’,他们马上就来兴趣。”

  这种创新也面临挑战。当阿杰把冼夫人事迹改编成“大女主”剧本杀时,有长辈批评“篡改历史”。直到他在游戏里加入真实的《隋书》原文作为线索卡,才逐渐获得认可。

  跨国界的“好心”实践

  在茂名籍华侨聚集的马来西亚槟城,记者见到令人动容的一幕:华人祠堂里,冼夫人神像旁挂着现代志愿队合影。负责人陈女士说:“疫情期间我们学她‘分粮救灾’,连马来族邻居都来帮忙。”这恰好印证了冼夫人研究会的发现:东南亚200多座冼庙中,有1/3同时供奉着其他族裔神祇。

  回到“好心食堂”,小林正在教孩子们用3D打印制作微型粮车。当被问及什么是“新好心精神”时,一个女孩抢答:“就是像煮粥一样,把不同的米都熬得香香的!”——这或许是对跨文化共融最天然而深刻的诠释。

  

责任编辑:陈康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