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复杂海域中的“攻坚先锋”

2025-09-05 10:08:29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春季的海面弥漫着厚重的雾气,潮湿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水汽扑在中交三航局六公司罗屿13-15号泊位码头项目工程部部长郑海雄脸上,他站在摇晃的沉箱安装船上,望着甲板上被海水反复冲刷的定位标尺,耳边是绞吸船轰鸣的作业声。

  沉箱即将出驳安装,这是整个码头工程的关键一环,容不得半点闪失。他摩挲着手中的对讲机,想起基槽开挖时与岩层较劲的场景,此刻的紧张感竟与那时如出一辙。

  今年初,罗屿13-15号泊位码头项目基槽开挖工程拉开帷幕,却在伊始便遭遇“下马威”:施工区域内,风化岩层最大厚度达11.4米,如同坚硬的“铠甲”覆盖在土层之上,且岩层与土层呈犬牙交错状分布。这种“软硬交替”的地质结构,让每一层的开挖都需要精准控制力度与深度,稍有偏差便可能引发边坡坍塌或超挖欠挖问题,不仅影响工期,更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岩层开挖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次下斗都要算准力道。”郑海雄在方案讨论会上的话语掷地有声。为攻克这一难题,他率先提出引入“北斗+GIS”船舶定位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能监控作业区船舶的实时位置,划定安全作业半径,避免多船交叉干扰,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为每一次开挖提供精准坐标指引。那段时间,郑海雄的办公桌上铺满了地质剖面图和施工流程图,每天带着笔记本扎进施工现场,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艘船舶的作业轨迹和每斗开挖的深度数据。

  在施工工艺优化上,项目团队在综合考虑后决定采用“20方抓斗船+2500方运泥驳船”的组合模式。但在初期调试阶段,由于人员配合生疏、环境变量干扰等多因素,驳船调度与抓斗船作业节奏时常出现“卡壳”。为解决这一问题,郑海雄拿着对讲机指挥每一艘船舶的进出港路线,甚至精确到每分钟的作业节点。“就像拼图一样,每一块都要严丝合缝,才能拼出完整的画面。”他蹲在甲板上,指着实时更新的施工进度图说道。通过反复调试,现场实现“大抓斗高效取土、大运力驳船灵活转运”的高效搭配,让施工效率提升了30%,开挖工期提前20天完成。

  面对792米长的基槽,团队研究采用“分段、分块、分条、分层”的模块化施工理念。郑海雄则根据图纸将基槽划分为8个标准段,每个标段横向切割为3块,采用交替开挖的方式,避免应力集中导致边坡失稳,纵向则按5米条带顺序开挖,确保每一层开挖都沿着预定轨迹推进。这种“化整为零”的策略,让复杂的基槽施工变得条理清晰,每一个分项施工都有条不紊地运转。

  岩层开挖的“硝烟”尚未散尽,沉箱安装的“硬仗”又在雾霭中悄然开启。项目采用大型重力式沉箱结构,其中单个沉箱重达2849吨,要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将这个“庞然大物”精准挪到指定位置,难度可想而知。

  施工需要顺应潮汐与海流的规律,因此沉箱安装作业都安排在深夜。每当夜幕降临,郑海雄就裹紧反光背心,揣着对讲机,在摇晃的作业平台上一站就是一整晚。首件沉箱安装当天,他提前两小时就登上21.6米高的安装平台,从安装指令下达到箱内注水作业,再到浮游稳定调试,最后出驳完成,他手持记录本,专心记录每一道工序的实时参数,并将现场采集的数据与施工方案中的理论值逐项比对。

  箱内注水作业进行时,郑海雄敏锐地发现一处数据偏差5厘米,当即叫停作业。“必须重新校准,几厘米的误差都可能影响整体结构。”他语气坚定,直到技术人员完成调试、确认数据无误后,才继续推进安装。

  正是这种不放过任何细微差异的严谨态度,为后续沉箱安装积累了详实精准的参考数据。“把控好每一个细节,质量才能经得起海浪拍。”这不仅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始终践行的工作准则。

  如今,基槽已蜕变为整齐的混凝土方阵,千吨沉箱稳稳扎入海中。晨光洒在安全帽上,泛着细碎的光,郑海雄站在指挥部顶层,望着海面上忙碌的作业场景,手中的对讲机又传出新的指令。

  内容提供|张雨薇

  

责任编辑:陈康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