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当“好心精神”遇上Z世代:短视频、剧本杀与文化认同

2025-09-09 11:32:02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电竞社,一场特别的《冼夫人平定岭南》剧本杀正进行到高潮。00后学生阿凯扮演的俚族长老突然掏出手机,扫描道具铜鼓上的二维码——AR技术立刻在桌面投射出南朝岭南地图。“根据GPS定位,我们的盐田正被敌军包围!”他大喊着用俚语密码本破译线索,这是课程组结合考古发现设计的互动环节。

  “赛博祭拜”与数字香火

  抖音博主“俚风少女”最近一条视频引发热议:她戴着VR设备在虚拟冼太庙上香,弹幕瞬间分成两派。老一辈质问“没有三牲也算祭拜?”,年轻人则反驳“心诚不在形式”。这种冲突在现实中已有折中方案——高州冼太庙去年推出“电子功德箱”,扫码捐款后会生成一朵永不凋谢的虚拟木棉花。

  更具颠覆性的是B站UP主“考古喵”的尝试。她用《刺客信条》引擎复原了冼夫人时代的高凉郡,玩家可以操作角色参与“汉俚和谈”。视频发布当天,茂名市图书馆的《隋书》借阅量骤增300%。

  “好心”话语体系的代际转换

  在化州市“Z世代聊冼夫人”座谈会上,大学生小陈的发言耐人寻味:“课本说她是民族团结典范,但我们更感兴趣她怎么处理‘职场性骚扰’——史料里那个‘夜闯军帐的部将’,放现在不就是酒局咸猪手吗?”这种解构让主办方既惊喜又惶恐。

  商家敏锐地捕捉到变化。某奶茶店推出“好心特饮”,杯套印着冼夫人名言二维码,扫描后跳转的却是“当代应对PUA指南”。年轻消费者并不觉得违和:“她当年劝哥哥别欺凌部落,不就是古代反霸凌先锋?”

  元宇宙里的文化传承

  最前沿的实验发生在茂南文创园。记者戴上动作捕捉设备,瞬间“穿越”到全息投影的南朝军营。当系统要求“用俚语安抚哗变士兵”时,记者的蹩脚发音触发了AI纠正程序——这套系统正在申请非遗数字化保护专利。

  项目负责人李工是冯宝后人,他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使用VR体验的游客,对“好心精神”的认同度比传统参观者高47%。“当年轻人亲手‘参与’历史,文化就不再是课本里的考点。”

  离园时,记者在留言墙看到一条稚嫩的笔迹:“今天我和冼夫人组队打副本了,她加血超厉害!”或许,这种看似荒诞的联结,正是古老精神存活于数字时代的密码。

  从南朝铜鼓到VR神庙,从正史列传到同人创作,茂名的“好心文化”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构。这七篇报道试图揭示: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历史与当代展开平等对话。当傩舞少年同时玩着剧本杀,当海外游子通过直播“云祭拜”,冼夫人的精神遗产才真正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陈康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