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郭涛 实习记者马思媛 甘肃敦煌报道)9月21日,2025敦煌论坛“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研讨会”在甘肃敦煌举办。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出席并致辞,他表示“敦煌学是连接过去与未来、学术与公众、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桥梁。”强调“文物数字化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方向。”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出席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研讨会并致辞(马思媛 摄)
在苏伯民看来,敦煌承载着千年丝路文明的厚重底蕴,蕴含着多元文化交融的深厚内涵。以敦煌石窟和藏经洞出土文物为主要内容的敦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其涵盖历史、考古、艺术、语言、科技等多领域的综合属性,长久以来吸引着国内外学者深耕探索、薪火相传。他表示,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国内外几代敦煌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就,“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被彻底改变;且随着敦煌学研究的蓬勃发展,逐渐体现出多学科融合、全球化协作、数字化驱动、大众化共享的新发展特点。敦煌学不再仅仅是象牙塔的学问,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学术与公众、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桥梁。
对于敦煌文化的现代传承,苏伯民重点介绍了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实践。他表示,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通过开展一系列科研攻关和工程实践,推动数字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已完成莫高窟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发布上线“数字敦煌”资源库、素材库和数字藏经洞平台。当前,文物数字化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价值发掘、开放共享打造了新平台、提供了新模式、拓展了新空间。
据悉,此次论坛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文物数字化保护、AI应用、数据活化等议题,探讨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路径并发布敦煌研究院最新成果,参会者涵盖美、法、英、德等国专家及国内相关领域学者。各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探索有效路径,为敦煌遗产长效保存献力,同时凝聚国际合作共识,完善敦煌学研究与遗产保护体系,助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与敦煌学研究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