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判,下好防汛救灾“先手棋”
与台风赛跑,关键在于“快”和“准”。在“桦加沙”尚在洋面上积蓄能量时,茂名市气象、水文、海洋等部门便已进入临战状态,24小时紧盯其动态,滚动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调度会,基于“台风正面袭击茂名”的最不利假设进行部署,要求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防御工作的脉络清晰可见:海上,所有渔船百分百回港,渔民百分百上岸;岸边,滨海景区、海滨浴场提前关闭,危险区域人员应转早转;市内,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建工地、地下空间等关键部位的巡查排险全面加强。这套基于精准预报的“组合拳”,为后续应对争取了宝贵时间,打下了坚实基础。
向险而行,党员干部筑起“红色堤坝”
风雨就是命令,一线就是考场。在“桦加沙”影响最剧烈的时刻,茂名各级党员干部和应急救援力量逆风前行,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在电白区岭门镇,暴雨导致低洼村落内涝,镇村干部蹚着齐腰深的积水,用橡皮艇一趟趟将被困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在化州市,山区路段出现滑坡险情,交通、公路部门党员突击队冒着塌方风险,连夜清通生命通道;在市中心城区,城管、供电、供水等部门的抢修车灯火通明,抢修人员彻夜不眠,以最快速度恢复城市“动脉”。
一个个湿透的背影、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一声声沙哑的呼喊……这些风雨中的“逆行者”,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镌刻在抢险救灾的最前沿,用血肉之躯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众志成城,平凡善举汇聚城市暖流
抗击台风的强大力量,不仅来源于高效的指挥体系,更根植于每位市民心中那份自觉的守望相助。在茂名,全民防灾的意识和行动构成了另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在信宜市钱排镇,临时安置点内不仅物资充足,志愿者们还自发组织起来,为转移而来的乡亲们播放电影、进行心理疏导,让避风港充满温情;在高州区石鼓镇,沿街商铺业主主动打开店门,为滞留在路上的司机提供热水和歇脚处;风雨稍歇,许多市民便拿起扫帚、铁锹,自发加入到清理社区街道断枝落叶的队伍中。这些源自民间的点滴善举,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抵御灾害的磅礴暖流,彰显了茂名这座城市深厚的文明底蕴和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快速重启,“茂名速度”见证硬核韧性
台风过境后,阳光初露,茂名迅速从“防御模式”切换至“恢复模式”。环卫车辆全面出动,清运垃圾;市政工人加紧修复受损设施;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生产自救……整个社会机器高效运转起来。
得益于前期充分的准备和应对得宜,茂名的主要交通干道在极短时间内恢复畅通,水电供应迅速稳定,市场物价平稳,社会秩序井然。这种快速从灾害中恢复的“韧性”,背后是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应急保障能力的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