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港股上市公司首都金融控股(08239.HK,以下简称“首都金控”)在设立全资子公司作为公司研发中心,同时引入优秀AI大模型团队,拟依托大数据、区块链及AI技术搭建智能服务平台,重点拓展智能信贷审批、智能风控等场景。
业内有观点认为,此次人才引进并非简单的技术补充,而是公司深化金融科技战略、突破传统业务瓶颈的关键落子,有望从效率提升、业务扩容及估值重塑三个维度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短期催化与长期逻辑形成共振,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战略落子:AI团队引入标志数字化转型进入“攻坚期”
回顾首都金控近年战略布局,数字化转型始终是核心主线。早在2025年上半年中,公司已明确提出“自主研发AI智能服务平台,探索真实世界资产(RWA)数字金融创新应用”的目标,并计划通过搭建涵盖智能信贷、风控、结算等多场景的技术矩阵,实现从“传统信贷”向“科技金融”的跨越。此次AI大模型团队的引入,正是这一战略的实质性落地。
从资源投入看,公司并非单一引进团队,而是形成“研发中心+核心人才”的双重支撑。
有了AI工程师及高级技术人才的相继加入,将快速补齐技术研发短板。资本市场普遍认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竞争本质是人才与数据的竞争,首都金控在人才引进上的主动出击,不仅避免了传统金融机构“技术滞后”的通病,更有望在AI智能服务领域形成先发优势——参考同业机构,具备AI风控能力的信贷机构,客户获取成本可降低20%-30%,审批效率提升50%以上,这将为首都金控在复杂市场环境中构筑差异化竞争力。
业务赋能:存量优化与增量突破双轮驱动
从业务端看,AI大模型团队的引入将实现“存量业务提效”与“增量业务拓界”的双重价值兑现。
在存量短期融资业务上,智能信贷审批与风控系统的落地将显著改善运营效率。当前公司核心业务聚焦短期借贷,客户群体以中小微企业及个人为主,传统模式下存在信用评估周期长、风控成本高、合规压力大等痛点。
通过AI大模型对客户数据的多维度分析(包括交易流水、征信记录、行业景气度等),可实现信用评估的自动化与精准化,一方面缩短审批周期至“小时级”,提升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降低不良率,半年报中提及“将营运效率转化为收益增长”的目标有望加速落地。
在增量业务上,AI大模型创新应用打开长期增长空间。随着香港及内地数字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确权与融资成为行业新蓝海。首都金控依托AI+区块链技术,可探索将传统资产转化为可拆分、可流转的数字资产,拓展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等新场景。
这不仅能丰富公司收入来源,更能摆脱传统短期借贷业务的利率敏感性限制,实现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升级——券商跟踪数据显示,目前港股市场中布局RWA赛道的金融机构平均估值溢价达30%-50%,公司有望凭借先发优势享受估值红利。
资本市场价值:短期催化与长期估值重塑共振
短期来看,事件驱动信号明确。公司自8月底发布半年报以来,股价已出现阶段性上涨,市场对其金融科技战略已有初步认可。
此次AI团队引入作为半年报战略的“落地动作”,进一步验证了公司转型的执行力,有望吸引更多关注科技赛道的资金入场。从交易层面看,当前公司市值规模较小,股价弹性较高,叠加港股市场近期对金融科技板块的情绪回暖,短期股价有望延续上行趋势。
长期来看,科技赋能推动估值体系重构。传统来看,首都金控作为短期借贷机构,行业平均市净率(PB)约0.8-1.0倍。若公司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业务结构向“科技+金融”双轮驱动切换,则估值体系有望向金融科技公司靠拢,参考港股同类科技赋能金融企业1.5-2.0倍的PB水平,存在显著估值提升的空间。
“通过科技赋能增强公司估值潜力”,首都金控正是这一逻辑的直接体现。此外,公司计划“物色优秀人才团队或潜在并购项目”,若后续有进一步的科技领域并购落地,将进一步打开估值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