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遨游 > 正文

废料变宝筑海港

2025-11-06 13:26:25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不可思议!往日堆积如山的拆迁废料,居然真能成经济实用的优质混凝土!”在中交三航局六公司捷航检测公司的试验室内,来访的混凝土厂商代表摩挲着手中坚实匀净的再生骨料样品,发出由衷赞叹。

  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有力驱动下,福建等沿海地区港口码头等重大水工建设有序推进。这些工程对混凝土骨料的要求格外严格:不仅要承受频繁装卸产生的压力,还需要抵御高盐、高湿、强侵蚀的海洋环境,高强度和耐久性缺一不可。

  然而,传统再生骨料强度不足、吸水率高、性能不稳定,在模拟海工环境测试中屡屡败北,无法为海港建设筑牢根基。为兼顾环保与实用,捷航检测公司科研团队踏上自主研发之路。“处理废弃混凝土耗费巨大,我们想优化改性方案,让它们变废为宝。”捷航检测公司总工程师张铠介绍道。

  2024年8月,科研团队从典型废弃混凝土的“基因图谱”入手,收集不同建筑工地、不同年代的废弃混凝土样本,在试验室里逐样拆解分析。先进检测设备下,建筑垃圾的“复杂家底”显露:混凝土块、砖块、金属等物质混杂,加工再生骨料时难以彻底分离,成为首道难关。

  团队首先尝试的是运用物理整形法,通过调整机械研磨参数去除骨料表面水泥砂浆,从而改善再生骨料的性能。可试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制备的再生骨料平均强度比天然骨料低10至20兆帕,存在安全隐患。“再生骨料应用于海工结构,难道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张铠望着试验室堆积的样本沉思。

  物理方法行不通,团队迅速调整思路,转向材料化学领域。成员们查阅海量文献,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数十种假设,开展数百次的配方筛选与验证。试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5吨试验混凝土在一次次尝试中消耗。2024年12月,团队自主研发的一种特种表面活性剂终于突破瓶颈,它就像工业级“强力去污剂”,能清理再生骨料中残留的氢氧化钙及微粉,让骨料表面恢复洁净,与水泥浆体紧密“咬合”,大幅提升黏结力。当新型强化再生骨料通过海工各项性能指标检验时,试验室爆发出欢呼。

  然而喜悦很快被成本压力冲淡,特殊化学材料与复杂操作流程推高了再生骨料价格,使其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性成为横亘在市场化应用前的最后关卡。科研团队再度出击,联合业内材料专家与设备厂商攻关,通过工艺优化与设备升级,打造出“精细加工-表面处理-废料回收”的全链条生产工艺,成功将综合成本拉低近30%。

  2025年5月,终极检验展开,最终监测数据显示,再生骨料的压碎指标控制在10%以下,含泥量低于0.5%,级配优良;用其制备的混凝土,28天强度最高达70兆帕,抗渗等级达P12,抗氯离子扩散系数满足海工要求。

  “每用一吨再生骨料,就少开一方山石,减排3.7公斤二氧化碳。对于福建这样海岸线长、建筑量大的省份,意义非凡。”张铠言语间满是自豪,“更关键的是,我们摸索出了兼顾性能与成本的路径,这将成为破解建筑垃圾与资源短缺困局的绿色钥匙,让建筑废料真正在工地上‘落地生根’!”

  海风掠过试验台,曾经的混凝土废料,现已蜕变为合格的建筑材料投身海港建设。这份诞生于试验室的绿色答卷,正在闽东海岸拔节生长。

  内容提供:卓臻

  

责任编辑:陈康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