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安静聆听的耳朵,如今正在推动一场声音的革命。
2025年11月22日至23日,澳门“猫耳声刻”限定版演出在澳门伦敦人综艺馆内成功举办。《魔道祖师》、《天官赐福》等知名IP参演,路知行、苏尚卿、陈张太康、姜广涛、袁铭喆(以上为部分嘉宾,排名不分先后)等声音演员参与出演。
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观众。
目前,随著声音技术的提高,以及声音文化不断深入人心,声音在更多领域拓展它的使用边界。通过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语音、语意识别技术,一位福建大理石厂商用自己从未学过的阿拉伯语,向国外客户介绍产品;在重庆南岸区博物馆,一部讲述文物南迁历史的广播剧《守护》上线3天便收获数万播放量。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共同指向一个正在崛起的趋势------声音文化与技术的结合正突破传统的边界,从传播方式到内容形态,从产业模式到市场规模,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声音可视化,掀起体验新革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声音作为一种即时的传播模式,由于缺乏具象化的可视化表达,往往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何“让声音可视化、优视化”成为声音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
其中,不少博物馆选择用声音+文旅,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比如今年11月在黄岩石窟举办的“星空朗读”活动,主办方采用行进式观演与沉浸式交互模式,以“‘石’空诗旅千年回响”为主题,以黄岩石窟这处“天然剧场”为载体,通过“石头”这一核心意象串联起了采石文化。
也有部分企业在探索声音+舞台剧的新表演形式。猫耳FM就是线下声演剧的先锋探索者。
本届“猫耳声刻”限定版在此前声演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传统广播剧在舞台上的呈现模式,通过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对广播剧片段进行了实景渲染,让声音在舞台上变得更加可视化,增加了IP的“触感”。
声音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媒介
“猫耳声刻”限定版演出来到澳门,也是看中了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包容的文化交流通道。声音文化通过澳门这扇窗口,让海外用户也能感受到中文广播剧的魅力。
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声音文化的传播力正在迅速扩大。广播剧作为声音文化的重要载体,已从单纯的线上收听,走向线上线下联动传播。
在“猫耳声刻”之前,猫耳FM曾与南岸区博物馆联手推出过一部原创广播剧《守护》,通过将文物与广播剧结合的方式,吸引到了更多游客。活动期间,胡娟馆长表示,通过与猫耳FM的合作,博物馆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展厅中的图文与实物,而是化身为可听、可感、可流传的声音故事。
线下声演不断扩大国产声音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在强化用户们的国产声音文化自信。播客重新回到大众视野里就是力证。
石首市人民检察院创作的《周末广播剧场》栏目,自2022年8月开播以来已刊发146期,累计阅读量突破百万人次。
对普通人来说,播客是展现自我,汲取知识,放松娱乐最简单,最养眼的方式之一。
近年来,播客再度走进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跨界人士如脱口秀演员、主持人甚至普通打工者,都在小宇宙、喜马拉雅等声音平台上创建自己的账号,用声音分享故事。
影响力,情感与市场的双重价值
声音文化的影响力体现在情感与市场两个维度。
在情感影响方面,线下声演为喜欢声音文化的用户打造了一个乌托邦。线上的视频播客也正成为流行于“听客”之间的热门趋势。
在市场影响方面,随著国产声音文化的传播范围越发广泛,它也在变相带动著声音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其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10.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04.4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18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9.5%。
声音经济的潜力和市场规模可见一斑。
未来,以广播剧为代表的声音文化将在线下声演的基础上,继续发掘更多元化的可视化形式,探寻声音文化出海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