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电影 > 正文

《胶樽的烦恼》记录与生活攸关的环保故事

2023-07-20 04:02: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左)“城市日记”策展人兼纪录片导演黎颖诗。(右)设计师朱炜杰相信塑胶可回收再利用成为其他生活用品。

  现代人生活愈发便利,塑胶材料更是充斥其中,但塑胶对地球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香港一班有心的年轻人身体力行倡议减塑,纪录片《胶樽的烦恼》正是通过他们的环保故事,探讨香港胶樽回收现状。纪录片由“城市日记”团队拍摄,“城市日记”策展人兼纪录片导演黎颖诗希望影片可以多在本地社区放映。\大公报记者 刘 毅(文、图)

   《胶樽的烦恼》时长36分钟,团队创作时还是香港新冠疫情爆发时期,整个拍摄历时1年,成本为6位数。该片导演黎颖诗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香港人的生活不可避免都会用到塑胶,我们希望观众看了这齣纪录片,能够了解回收的重要性,尽量使用少些。拍摄过程中,我们很开心见到,现在比较多本地的年轻人能重视环保。”

  纪录片主要汇聚4位减塑倡议者故事,设计师朱炜杰(朱仔)提倡塑胶回收再造,通过注塑机以及脚踏碎胶机,将粉碎后的塑胶再利用,将它们制成座椅、攀岩刷等生活用品;Vivian发起“不是垃圾车”活动,促进社区回收再造;Edmond则亲身了解香港社区胶樽回收机的使用状况,他认为现时的问题是欠缺系统及政策推动市民参与回收行动;Sannie倡议公众多使用饮水机,自携水樽。

  塑胶回收再造

  朱仔原本的专业是建筑设计,如今开工作室,做环保工作,回收社区胶樽,他觉得这亦是设计一种,“我会在社区寻找人们拿去回收的胶樽、塑胶饭盒等,将它们清洗、处理,之后再行粉碎,制作其他物品。塑胶经过回收再造,完全可以成为其他生活用品。”朱仔表示。

  譬如他喜欢攀岩,就想到用回收再造的塑胶制作一柄攀岩刷;口罩成分涵盖PP胶,他就将其与其他塑胶混合,进行注塑工序,做成“学校櫈”,用以社区展览之时,还获得了观众的关注;朱仔还和其他设计师合作,令塑胶“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此前在香港国际创科展上展出。

  冀在社区放映

  黎颖诗和朱仔都希望人们能加入到推动塑胶回收的队伍中来,也希望社区回收机制可以愈来愈完善。他们提到胶樽“按樽制”,即消费者在购买胶樽时,付出额外的费用作为胶樽的按金,并在回收胶樽时拿回按金,以此提高胶樽回收量,“便利店的玻璃樽都可如此回收,为何胶樽就不可?”此外,他们认为政府推行垃圾征费,有助提升市民的责任心,“明白回收是需要成本的一件事”。

  黎颖诗介绍,纪录片《胶樽的烦恼》已经在香港树仁大学、香港大学、铜锣湾希慎广场举行过放映会,希望未来能够在本地不同社区再举行放映会,“目前我们不会想到在戏院播放这齣影片。在社区放映时,可以跟更多人交流,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