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参观者在博物馆大堂内一边听音乐一边和好友小酌。(中)观众在场内体验穿珠仔工作坊。(右)在位于二楼的灯光打卡位,与好友一起拍照留念。
香港的摩登与百变不仅仅是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多样风格,在城市的夜生活中亦能窥见一二。日前,M+策划了“M+夜不同:百变港风”活动,观众置身于变幻舞动的灯光、节奏明快的音乐中,自由地穿梭于展厅中参与精彩活动。品一杯美酒、与三五好友体验工作坊、暂且放下生活与工作的烦恼,享受欢聚时光。“M+夜不同”将在每月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为市民带来丰富的夜生活文化体验。\大公报记者 颜琨
白天的M+是坐落在西九文化区内极具特色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夜幕降临时,这里变身成为融合音乐、舞蹈、设计等多种媒介的体验空间,让游客不仅欣赏M+外墙的艺术装置,还可穿梭于展厅内,感受艺术的多样魅力。这一次的“M+夜不同”主题定为“百变港风”,与推动跨文化交流的音乐计划Canton Mambo曼波策划了一系列活动。
以舞会友 “穿”出时尚
活动开场前,不少观众就已经聚集在M+外,期待此次百变港风的美妙夜晚。晚上7点钟,活动拉开帷幕。置身于M+大堂,可以在这场复古风视听盛宴中尽情体验多个年代的百变香港风格,探索1960至1980年代本地文化的独特美学。1980年代是香港的士高文化的黄金时代,用一整个晚上感受跨越数十年派对音乐和舞步的演变,从1950年代的拉丁音乐、1970年代的摇滚,到1980年代经典的士高。
黑胶唱片曾在1950至1980年代风靡一时,其细腻的音质和独一无二的聆听体验,至今仍受到广大收藏者的青睐。音乐人黄志淙主持播碟和分享环节,与Gia Fu、Andrew Bull、Johnny Hiller等黑胶唱片收藏家畅谈香港不同年代的黑胶唱片如何受外来文化影响,并分享其黑胶珍藏。此外,DanceMos舞蹈学校的Sherman Mosquito和一众专业社交舞者教导莎莎舞、恰恰舞等拉丁舞步。舞池内,观众们一齐跟随节奏摇摆,以舞会友。
除了在大堂听音乐或是跳舞,还可以前往博物馆内的两个工作坊,穿珠仔和拼贴造型。两个工作坊都聚集了不少观众前来体验。穿珠仔工作坊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可以大胆地为自己和好友设计出极具个人风格的戒指、手链或项链。
1960至1980年代是香港制造业的鼎盛时期。彼时,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影响,塑胶产品在设计、物料运用和色彩配搭上皆十分创新。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珠子,激发不少观众的创意与灵感,“穿”出复古又时尚的珠仔饰物,展现独特的香港美学。
夜游博物馆新体验
夜览博物馆自然要前往各个展厅看一看。为配合今次的主题,M+空间内闪烁着蓝色和橙色灯光,吸引游客在墙壁上打卡自己的影子。走进展厅内,尽管展品没有太多变化,但整个空间的光线比白天要暗,营造出不同的看展氛围,吸引不少观众拍下自己摆出的有趣影子。市民王小姐下班后与朋友来到M+参加这一活动,她表示,“这里的环境很令人放松,舞池那边的氛围非常好。工作坊的活动很有趣,我和朋友还互相赠送了亲手穿的手链,很有意义。”独自前来的张小姐在小红书里结识了一起参观的新朋友。“我本来以为一个人会有些孤单,但是在小红书里加了一起报名参加这个活动的群,收获了新的朋友,大家一见如故,夜游博物馆也给了我新奇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