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1924年生于湖南常德县,12岁起外出谋生,自学美术、文学,被称为一代“鬼才”,创作的《阿诗玛》、生肖邮票《猴》、酒鬼酒包装、毛主席纪念堂山水画等作品家喻户晓。
黄永玉画作
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对黄永玉去世深感痛惜,并向其家人致以慰问。杨润雄表示,黄永玉的离去让人惋惜,但他的作品将流传后世,“我们永远怀念他”。局方发言人形容,黄永玉在画坛享负盛名,屡获殊荣,作品独具风格,既有浓厚中国画气韵又具西方绘画元素,画风启迪不少后进;他亦是出色的版画家和诗人,诗风质朴动人,发人深省。
初代“港漂”
说起来,黄永玉也算是初代“港漂”,与香港渊颇深,和不少“香江才子”都是好友。1948年,24岁的黄永玉离开上海,与夫人张梅溪移居香港,曾任职《大公报》和《新晚报》,并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同年,金庸(查良镛)也抵达香港,在《大公报》工作。黄永玉与金庸的交往,一直为公众所津津乐道。 《大公报》另一同事梁羽生这样评价他俩——“金庸是大侠,黄永玉是怪侠。”
在央视《朗读者》中,黄永玉与主持人董卿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香港当年有一家叫“美利坚”的餐馆,童子鸡做得很出名。有一次,黄永玉约金庸、梁羽生吃饭,“结果呢,大家都没有带钱,那怎么办呢?吃了人家的东西了。《星岛日报》不远,我们就打个电话请叶灵凤先生来,我见那个饭店有个鱼缸,鱼缸裡面有很多热带鱼,我就画了一张热带鱼,拿辣椒油酱油涂涂颜色。”黄永玉交上画,编辑叶灵凤预付稿费,这才交了饭钱。
1953年,黄永玉离开香港移居北京。文革后黄永玉复出,金庸非常高兴,撰写了《读黄永玉的画》一文,写道:“黄永玉最爱画的就是这些角色,就是平民老百姓,即使曾经英雄过,但现在倒楣落魄生活著的一些人。正因如此,黄永玉之画的能量在香港是最亲民的。”
1988年,黄永玉偕妻子张梅溪回到阔别35年的香港定居。黄永玉有了新的创作,也有了新的住宅。黄永玉的家成了香港的文化沙龙,他每天工作完了就会召朋友来聚聚,跟金庸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天。
金庸(右一)曾为黄永玉(中)艺术展开幕礼撑场
1998年,香港大学再次邀请黄永玉举办画展,名为“流光五十年”。金庸去画展捧场,黄永玉指著身旁的金庸对大家说:“他比我大几个月,那时我们都叫他小查。”金庸笑道:“现在恐怕没有几个人叫我小查了吧。”
黄永玉对金庸的评价很高,认为他聪明、有魄力、有意思、很内在、很可爱、很温和。不过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评价,倒是相当低,“以他的才能、他的智慧怎么写武侠小说呢?他应该做比这个重要得多的事情……怎么弄成武侠小说家了呢?”
黄永玉与黄霑也是忘年交,曾经安慰黄霑:“失恋算什么呀,你要懂得失恋后的诗意。”
他后来接受访问说:“黄霑这个人就是个调皮大王。他和林燕妮在一起,后来林燕妮不要他了。我们住在一条街上,在半山,比较安静,他有时来找我聊天⋯⋯我告诉他,失恋你要欣赏失恋的诗意。”
香港艺术馆曾于2004年为他举办80岁回顾展,当年展出约80件新作,其中不少为大幅钜作,馆方形容展示他敢于推向极限的气魄,并与观众分享他在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展品多以荷花为题材,“从工笔重彩到大写意水墨淋漓,令人惊叹他对中国画道认识之深,驾驭笔、墨、纸、绢等媒材技法的娴熟洒脱,以及他寄寓于画上的情。”目前该馆仍藏有8件黄永玉的水墨作品和版画。
2007年,黄永玉雕塑在铜锣湾时代广场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