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三代北大荒人实现农业现代化“三级跳” 创年产粮440亿斤奇迹

2018-07-31 03:17:40大公报 作者:于海江、王欣欣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一九八三年,邓小平视察垦区与职工合影 大公报记者于海江摄

北大荒,曾是黑龙江的一片不毛之地,三代北大荒人甘洒热血写春秋,演绎北大荒变北大仓的惊天壮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北大荒人实现农业现代化“三级跳”,创造了年产44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400亿斤的商品粮食保障能力,可以供给1.2亿城镇人口一年的口粮的人间奇迹。“北大荒”品牌稳居中国农业第一品牌,品牌价值达562.91亿元人民币,中国五百强企业排46位。
 
20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率十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历经半个多世纪,黑龙江垦区(北大荒集团)完成了从种粮到发展粮食产业的演变,打造了米、面、油、肉、乳、薯、种等支柱产业,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培育了“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端、被称为“天下第一场”的友谊农场是在前苏联援建下成立的。这是一个占地1888平方公里的巨型农场,相当於香港和新加坡面积的总和,40年前黑土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三级跳”就在这里起步。1977年夏天,时任省国营农场总局党委副书记兼任第一副局长的赵清景在一次北京参观“世界先进国家农机设备博览会”後大为震惊,“我们的农机设备比人家落後了半个世纪。我们再也不能闭关自守了,只有一条路,迎头赶上”。
 
开放试点农业现代化变貌
 
1978年,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农业机械驶入友谊农场,当年实现了20人种11000亩土地,平均每人产粮20万斤的成绩。一鼓作气,赵清景和他的同事们实现了垦区的“三级跳”,1978年,完成了3万亩现代化试点。1980年,用日本的资金创建了30万亩的洪河农场。1983年,又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建设了300万亩的二道河、鸭绿河两个新型农场。
 
1983年8月7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邓小平同志来到五分场二队农场考察,听到介绍不时点头赞许。後来有人说,小平同志在深圳画了个圈,确定了中国城市改革的方向;在友谊农场点了个头,肯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信息化农业难觅人种地
 
1980年5月,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二道河农场成了北大荒在世界银行淘到的“第一桶金”。经过短短7年时间,二道河人把二十多万亩莽莽荒原变成充满希望的金色麦浪。当地职工回忆说,“我们不仅住进了楼房,用上了城里人艳羡的各式高档家电,更让其他地区羡慕的是,作业区的工人们早上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坐着‘龙江’大客奔赴场区工作。”
 
北大荒作业区的面积之大,只有来过这里的人才能感受。当年大量人工插秧的情景已再也找不到了,如今在作业区难觅人影。
 
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了全场122万亩耕地上200个监测点传回的信息,可实时监测水位、水温、泥温等,浇水灌溉施肥在这里全程操控。该中心的主任孟庆山介绍说,水稻生长的每一天,每一毫米都在这里都可以被精准记录,对温度、水气等条件更是进行了细致设定,因时因苗进行除草、追肥等操作。可以说水稻在这里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关怀”。
 
孟庆山说,“在这里的拖拉机驾驶员更是轻松,现在只需要把拖拉机开进作业区,启动导航,拖拉机就会按照设计好的线路分毫不差的在农田里工作,驾驶员只需要随时观察拖机的工作情况。”

“中华大粮仓”奉献精神历久弥新

图:北大荒被誉为靠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资料图片

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垦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以“艰苦奋鬥、勇於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形成了“诚信、务实、创新、卓越”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

“作为‘国家队’,北大荒深知,不仅要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更需要顾全大局的精神和临危受命的担当。只要国家需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曾任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现任黑龙江作协副主席的韩乃寅接受大公报採访时说,每到国家粮食出现短缺,垦区都发挥了突出作用,被誉为靠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北大荒职工勒紧裤带,坚持完成粮食徵购任务;在“非典”时期,首都粮食市场告急,应国务院紧急徵调,北大荒立即组织专列,一车车大米从17个车站全线发往北京;2008年5月,北大荒支援四川汶川灾区,48小时加工发运2400吨大米。

重游“战场”忆苦日子 知青笑开花

在知青韩桂芳的眼中,如今的北大荒既熟悉又陌生,一栋栋别墅,一排排楼房,一座座现代化的学校,一条条宽敞的道路,遍布山山水水之间,超大型农机具在广袤无边的稻田中作业。“四十年前,7、8月份正是麦收时节,现在水稻佔据了三江平原,这千馀公里的黑土地,看不到一处麦田。”韩桂芳说。

四十多年前,来自北京的韩桂芳与一群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深入三江平原腹地,住马架子,放火烧荒,开垦土地。“那个时候真是苦啊!”回到北大荒故地重遊的韩桂芳对记者说,当年仅20出头的她被分配到农业科研小组。“大片的麦地只有几个人统计、测量。火热的太阳照着人无处躲藏,像是要把你烤化了一样。蚊子小咬成团追着你,即使浑身包裹也会被咬满身包。”韩桂芳对记者兴奋地说起一件事,“一次下大暴雨,我们在地裏也没处躲雨,索性就站在那浇着,浑身冰冷直哆嗦,突然,同伴一把推倒我,一个响雷就像重型炸藥在身边爆炸了。”

“那时候没有计算机,每个数据都靠人来计算,错一点都会带来一连串的反应,发现晚了,要改数据就要花费几倍的工夫,现在多好,这麼几千亩的稻田,都靠现代设备监测,真好呀!”古稀之年的韩桂芳说到这,脸上笑开了花。

面对着遍布垦区的世界一流现代大型农业机械,一群当年友谊农场的知青们兴奋地拍照。知青刘丽华向记者介绍说,虽然当年垦区的机械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在全国是最高的,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落後,每亩300斤就是高产,而如今亩产1500斤,足足五倍的差距!改革开放40年来,北大荒年年进步,现代化大农业比任何国家都毫不逊色。

信息化农业震撼港青

“在北大荒感受到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和现状,非常震撼,和南方小块稻田比较差别实在太大了。”来自香港迦密爱礼信中学的柯燕如同学站在万亩稻田前感慨。 

近日,香港青年“一带一路”之黑龙江省考察团一行前往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参观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範基地,深入了解水稻品种、栽培技术以及农机智能装备等。

“北大荒现代农业的发展迅速让人震惊,信息传感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业生产,这麼先进的生产方式真的很令人振奋。”柯同学说,香港青年应该多来看看。在位於建设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的北大荒精準农业农机中心的监控大屏幕前,来自香港公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学士陈柏林也说,北大荒完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农业生产,非常不一般。

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有15个大中型国有农场,耕地面积1132万亩,经过60年的开发建设,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1927亿斤,商品率达96%以上。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