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九八三年,邓小平视察垦区与职工合影 大公报记者于海江摄
“中华大粮仓”奉献精神历久弥新
图:北大荒被誉为靠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资料图片
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垦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以“艰苦奋鬥、勇於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形成了“诚信、务实、创新、卓越”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
“作为‘国家队’,北大荒深知,不仅要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更需要顾全大局的精神和临危受命的担当。只要国家需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曾任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现任黑龙江作协副主席的韩乃寅接受大公报採访时说,每到国家粮食出现短缺,垦区都发挥了突出作用,被誉为靠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北大荒职工勒紧裤带,坚持完成粮食徵购任务;在“非典”时期,首都粮食市场告急,应国务院紧急徵调,北大荒立即组织专列,一车车大米从17个车站全线发往北京;2008年5月,北大荒支援四川汶川灾区,48小时加工发运2400吨大米。
重游“战场”忆苦日子 知青笑开花
在知青韩桂芳的眼中,如今的北大荒既熟悉又陌生,一栋栋别墅,一排排楼房,一座座现代化的学校,一条条宽敞的道路,遍布山山水水之间,超大型农机具在广袤无边的稻田中作业。“四十年前,7、8月份正是麦收时节,现在水稻佔据了三江平原,这千馀公里的黑土地,看不到一处麦田。”韩桂芳说。
四十多年前,来自北京的韩桂芳与一群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深入三江平原腹地,住马架子,放火烧荒,开垦土地。“那个时候真是苦啊!”回到北大荒故地重遊的韩桂芳对记者说,当年仅20出头的她被分配到农业科研小组。“大片的麦地只有几个人统计、测量。火热的太阳照着人无处躲藏,像是要把你烤化了一样。蚊子小咬成团追着你,即使浑身包裹也会被咬满身包。”韩桂芳对记者兴奋地说起一件事,“一次下大暴雨,我们在地裏也没处躲雨,索性就站在那浇着,浑身冰冷直哆嗦,突然,同伴一把推倒我,一个响雷就像重型炸藥在身边爆炸了。”
“那时候没有计算机,每个数据都靠人来计算,错一点都会带来一连串的反应,发现晚了,要改数据就要花费几倍的工夫,现在多好,这麼几千亩的稻田,都靠现代设备监测,真好呀!”古稀之年的韩桂芳说到这,脸上笑开了花。
面对着遍布垦区的世界一流现代大型农业机械,一群当年友谊农场的知青们兴奋地拍照。知青刘丽华向记者介绍说,虽然当年垦区的机械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在全国是最高的,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落後,每亩300斤就是高产,而如今亩产1500斤,足足五倍的差距!改革开放40年来,北大荒年年进步,现代化大农业比任何国家都毫不逊色。
信息化农业震撼港青
“在北大荒感受到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和现状,非常震撼,和南方小块稻田比较差别实在太大了。”来自香港迦密爱礼信中学的柯燕如同学站在万亩稻田前感慨。
近日,香港青年“一带一路”之黑龙江省考察团一行前往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参观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範基地,深入了解水稻品种、栽培技术以及农机智能装备等。
“北大荒现代农业的发展迅速让人震惊,信息传感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业生产,这麼先进的生产方式真的很令人振奋。”柯同学说,香港青年应该多来看看。在位於建设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的北大荒精準农业农机中心的监控大屏幕前,来自香港公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学士陈柏林也说,北大荒完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农业生产,非常不一般。
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有15个大中型国有农场,耕地面积1132万亩,经过60年的开发建设,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1927亿斤,商品率达9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