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皇甫平”破藩篱做改革“带头羊”:开放是人心所向

2018-08-16 03:17:49大公报 作者:张帆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992年2月3日,邓小平出现在上海迎猴年新春晚会上,向上海人民问好/网络图片

二十七年后,已近八旬的周瑞金忆起“皇甫平”系列,不无感慨:“1991年是非常难忘的一年”。那一年年初,正值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与当时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鸿、《解放日报》评论部的凌河一道,以“皇甫平”为笔名在《解放日报》头版相继发表了四篇呼唤改革的评论文章,从而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思想交锋,也成为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先声。

上世纪90年代初,在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由乱到治的过程中,理论界在改革方向这个关键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还是走回头路?正当人们对改革方向莫衷一是之时,邓小平作了关键性的表态。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邓小平第四次来到上海过年。此时距离他与第三代领导进行集体谈话、强调要“更大胆改革开放”刚过去一个月。在上海期间,他频频外出视察、参观,还听取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汇报。发表的多次谈话,都由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亲自记录整理。

1991年2月11日晚,在上海市委分管思想宣传工作的副书记家中,周瑞金看到了邓小平视察上海的谈话材料,大受触动。当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邓小平讲话所昭示的政治含意,认为其中大有文章可写。

周瑞金清楚地记得,1991年2月13日,农历庚午马年小年夜,他找来了凌河和施芝鸿,提议三人合作写几篇署名评论。就这样,当年2月15日,农历辛未羊年正月初一,由周瑞金口授、凌河执笔,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在《解放日报》头版发表了。

图:周瑞金在《解放日报》时的工作照片/受访者提供

“舆论先导”激起千重浪

“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唯一道路,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人民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在当时报纸几乎都在集中火力抨击“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情况下,这些话让人眼前一亮。

随后,“皇甫平”在《解放日报》头版相继发表《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四篇评论主题根据周瑞金的设想,一以贯之,内容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有力推进改革开放的完整的舆论先导。

四篇评论得到了强烈的反响。其中提到发展市场经济,“计劃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劃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誌”受到许多读者认同,更被誉为“吹来一股清新的改革开放春风”。对於文章发表的背景,海内外也作了诸多解读,更有猜测认为“皇甫平”评论是邓公之意。1991年4月,新华社《半月谈》杂誌发表评论,公开支持“皇甫平”羊年4篇改革文章的观点。

成邓小平南巡讲话先声

然而,争议与诘难也随之而来。不少报刊发表文章,将评论观点上升为“改革开放不要问姓资姓社”进行批判,说“皇甫平”鼓吹“庸俗生产力论”、“经济实用主义”、“断送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周瑞金始料未及的。他本来已奉调準备赴港任大公报社长,该任命也因此被突然取消。

就在因“皇甫平”而起的舆论正激烈交锋之时,北京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京都老翁,坐看风起云湧。”次年即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系列讲话一举回应了所有否定改革的言论,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於是实行市场经济还是计劃经济,资本主义有计劃,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讲话不仅为当年召开的十四大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準备,也让很多人意识到,“皇甫平”与邓公的观点是一致的。

南巡讲话终结了争议,也终结了周瑞金面临的困境。对此周瑞金说,坚持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他只是尽了一个报人的职责。他始终认为,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火车头。

“后来有没有见过邓小平?”记者好奇地问周瑞金。“没有”,他说,“但能思想一致还是很自豪的。”

此后,周瑞金亦一直坚守在评论领域。1992年,他又组织“皇甫平”成员,相继以“闻颀”、“吉方文”的署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993年,他奉调进京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主持评论理论宣传。由此,中国传媒界又出了一个“名人”任仲平。

“皇甫平”寓“奉民意 辅邓公”

图:1992年1月,邓小平参观深圳仙湖植物园时亲手栽下一棵高山榕,寓意将改革开放的希望根植在这片热土上/网络图片

“皇甫平”曾被海外媒体解读为“黄浦江评论”,但周瑞金否认了这个说法。他说,这个署名他是在大年夜那天拟定的,有“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之意。

按照周瑞金的家乡话闽南话的念法,“皇”谐音“奉”,“甫”谐音“辅”,取“辅佐”之意。“皇甫”又是一个复姓,看起来比较自然。“我当时心里的真实想法,就是要把邓小平最新的改革开放思想传播开来,以利于全党全国人民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从而推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皇甫平”之名“如雷贯耳”,但面对仰慕之声,周瑞金总是回应:“哪里哪里,我只是一个老报人。”

记者采访感受到,这位报界“老行尊”更像一个亲切的邻家知识分子:有礼貌,说话声不响但坚定有力,更能新潮地“玩转”电脑、微信。他还笑称,自己从小在海边长大,因此“食不可无海鲜”,年轻时吃鱼都不吐骨头,全部能嚼着咽下去。或许,这也造就了他“敢啃硬骨头”的坚韧。

作为在执政党机关报工作了一辈子的老报人,周瑞金即便从《人民日报》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有人评价周瑞金是“离经不叛道,犯上不作乱”,对此他说,始终记得大学里学到的一条要义,就是要“击中社会绷紧的那根弦”,在审时度势基础上敢于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敢开第一腔。

在周瑞金看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媒体人提出了新的使命。“要进一步发挥新闻舆论的先导作用,努力为新时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鼓与呼,极大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而他作为一个老报人,也感到义不容辞。

2014年,周瑞金启用了新的署名“皇甫欣平”发表了万字的《终结腐败》,和之后多篇反腐长文,每篇文章一出都会引起广泛关注。如今,“皇甫欣平”已经成为周瑞金新的标志。“欣”谐音“新”,代表向上快乐的心态。他也有了新的“班子”,不久还会有新作发表。

与《大公报》擦肩成唯一遗憾

“皇甫平”四篇评论,让1991年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争锋之年,但也成了周瑞金接任《大公报》社长的任命被取消的直接原因。“当时我已经交接完工作,《解放日报》欢送会都开了,我的行装也准备就绪,飞机票也买好了。”他透露,在此之前已与《大公报》香港同事有过接触和交流,相谈甚欢,让他对到香港干好工作满怀信心。更重要的是,他深知此去就是为了迎接香港回归,能够参与和见证这么重要的大事“很激动”。所以,现在回想起来,这也是唯一的遗憾。

引起最大争议的是皇甫平第三篇文章《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其中“不要囿于‘姓资还是姓社’的诘难”这句话,被上升为“改革开放不要问姓资姓社”进行批判。

能够平稳度过这段舆论风波,周瑞金说,他非常感念很多人在背后的默默支持,包括当时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没有责难和处罚,有不少人还在多个场合为他鸣不平。

周瑞金还特别提到与朱镕基的渊源。皇甫平系列第四篇,背景是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的朱镕基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他们以此为契机阐述了邓小平大胆、科学使用人才的思想。

到《人民日报》任副总编辑之后,周瑞金几次遇到朱镕基,但并没有提起此事。1994年春,国务院出台财税、外贸、金融、投资、国企等改革措施,他以“任仲平”署名同施芝鸿合作撰写了《上下一心 打好今年改革攻坚战》,受到了朱镕基的赞誉。在国务院一个专题会议上,朱镕基说:“今天《人民日报》有一篇好文章,‘任仲平’就是上海调来的皇甫平。有人说,我是他们的后台……这篇评论讲了中央想讲而没有讲的话,文章说改革是主旋律,很大胆,我完全赞成。”这些话由朱镕基秘书特别打电话转告周瑞金,表明朱镕基对皇甫平系列的态度。后来这篇文章还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周瑞金简介

生于1939年10月,浙江平阳县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1962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解放日报》,后主持《解放日报》工作。

1991年以笔名“皇甫平”,主持撰写《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等四篇评论文章,引起海内外广泛反响,被认为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1993年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皇甫平”四篇改革文章

1.《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1991年2月15日刊登

主旨:抚今忆昔,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唯一道路,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人民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2.《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

1991年3月2日刊登

主旨: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3.《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

1991年3月22日刊登

主旨:开放必须要有一系列崭新的思路,如果仍然囿于「姓资还是姓社」的诘难,只能坐失良机。

4.《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1991年4月12日刊登

主旨: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要破格提拔对经济体制改革有进取精神的干部。

(记者张帆整理)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