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一次“石破天惊”的考古发掘,让位于陕西北部的神木石卯遗址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6年后的2018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又再次在石卯遗址有了“石破天惊”的发现。30多件精美石雕的出土,不仅进一步佐证4000多年前这里曾经存在过一座城防完备、雍容华贵的“王的居所”,同时石峁遗址恰好位于欧亚草原与中国黄河流域之间文化传播的中间环节,这些石雕或为4000多年前欧亚草原文明东西交融互动的重要体现。
石卯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内的石雕。(受访者供图)
城址核心区域出土大量石雕
石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原北部的黄河西岸,毛乌素沙漠南缘。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及碳十四系列测年认定,石峁城址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以皇城台为核心,并拥有内、外两重石砌城垣,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城址。它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18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在皇城台台顶发现一处残高约4米的“大台基”,并在其南护墙墙体的倒塌石块内发现了30余件精美石雕作品。这些石雕大多为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以减地浮雕为主,雕刻内容丰富,有符号、人面、神面、动物、神兽等。特别是有一些画面长度近3米,以中心正脸的神面为中心,两侧对称雕出动物和侧脸人面,体现出先民们成熟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对中国商周青铜礼器纹饰风格影响深远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表示,石雕成组出现在宫殿建筑的外墙在石卯遗址尚属首次发现。从使用背景看,这些石雕可能来自其它更早的高等级建筑,系“旧物新用”,在修砌大台基时嵌入南护墙。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证据来看,这些石雕与4000多年前石峁先民砌筑石墙时放置玉器、修筑建筑时以人头奠基的精神内涵相同,代表了石峁先民对皇城台大台基的精神寄托。而这些石雕的图案布局和构图非常讲究,题材丰富,可能就是王城核心宫殿的装饰品。
专家认为,石峁皇城台集中出土的石雕体现了中国史前文明独具特色的文化因素,石雕上的图案对中国商周青铜礼器的艺术构思和纹饰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目前还不能明确阐述石峁石雕与中国西北甚至中亚地区“草原石像”的文化关系,但石峁遗址恰好位于欧亚草原与中国黄河流域之间文化传播的中间环节,这些石雕或为4000多年前欧亚草原文明东西交融互动的重要体现,当时中国北方与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双向而频繁。
奠定中国古代以宫城为核心的都城布局
此外,据记者了解,2012年迄今,陕西考古工作者在石卯遗址不仅发现由内外瓮城、门塾、马面等设施组成的完整城防,同时亦在周边地层及遗迹中出土了玉铲、玉钺、玉璜、牙璋、陶器、壁画和石雕头像等重要遗物,尤以 “头骨祭坑” 及“藏玉于石”现象尤为引人注目。值得一提的是,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目前发现的骨针已逾万枚,并伴有大量骨料、制作工作以及残次品等,不仅反映了骨针的完整制作过程,同时也暗示着皇城台台顶曾经存在一个大型制骨作坊。多年来的考古成果亦表明,石卯遗址内外城层层设防、众星拱月般的城垣结构,也奠定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古代以宫城为核心的都城布局。